ID: 20758351

9《说“木叶”》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10-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257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说“木叶”,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说木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说木叶》。 我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设计、学理思考三个方面展开说课,敬请指正。 (课程理解、目标定位、活动设计、学理思考等四个方面来说课) 说课程理解(说教材 1-2分钟) 这篇文章放在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归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创新”,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人类科学探索与创新的意义,发现人类文明演进的足迹,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的价值,激发探索意识、创造激情和理性精神。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中的探索及其发现。 本文是随笔,“说”表明这篇课文属于议论文体,“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主是就古诗中的“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比较“木”与“树”的不同,进而引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揭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基于这样的课文位置、群文处境、文本特点,我认为可确立以下学习目标:(手写展示)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3.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增强审美体验,唤起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说学情: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实用类文本,学生比较生疏,学习兴趣较低。在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意识。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确定本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就是: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说活动设计(5分钟) 根据上面的教材定位、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等,我将从课前预学(基础)、课中互学和课后延学(深化)(手写展示)三个方面来组织本课的学习。课前预学是基础,课后延学是深化,这两方面都是一堂完整的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设计,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在一节节课中携手共进。限于时间,这两方面我只做简略说明,重点放在课中互学部分。 先说课前预学。1.自读全文,准确找出本文标有志性的语句。 下面,我详细说一说课堂互学部分的具体设计: 在诵读之后,我将设计“课堂导入”“初读课文”“知识迁移”三个主要的学习环节,引导学生交流探索,深入学习。课堂教学任务不求多,贵在落细落实,课课有得。(手写展示) 环节一: 导入 1. ,不尽长江滚滚来。 2. ,化作春泥更护花。 用诗句导入,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讨论明确答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说“木叶”》。这样导入既凸显出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又切合本文的主题,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鉴赏诗歌做了暗示。 (二)环节二 :初读课文。 1.合作探究 首先,用多媒体出示问题。 在文中作者发现的文学现象是什么? “木叶”与“落木”,“树叶”与“落叶”有何不同? 找出课文中有关“树”和“木”的诗句,比较其不同进而体会“木”的艺术特征。 其次,前后两排每四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因为事先已经做过预习所以学生基本都知道些内容,讨论的目的是要将答案进一步完善,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请个别同学回答问题。教师作以引导,当然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与积极的鼓励与肯定。通过问题(2)的讨论学生明确“木叶”与“落木”,“树叶”与“落叶”之所以不同关键在一“木”字。板书“木”。通过问题(3)的探讨明确“木”的艺术特征。板书“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微黄与干燥”。 最后,教师小结将学生引入下一环节。 (教师小结: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