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的创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选取了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这两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外美术作品,旨在通过对它们创作背景和过程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深刻内涵。这两幅作品涵盖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学习素材。 教材中关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论述,为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通过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和比较,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美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和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但对于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往往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和色彩上,缺乏对作品背后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深入探究。 此外,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例如,在分析作品时,可以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初步感受和看法,然后逐步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艺术鉴赏方法和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感受和分析中外两幅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 理解作者创作的构思依据是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掌握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出的美术现象和美术特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观察和感受作品中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形成基本的审美判断能力。 运用自主探究法、分组讨论比较法等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分析判断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通过对中外两幅经典美术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创作过程的分析,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的。 2.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1. 创设情境,问题驱动 采用作品导入作为切入点,由连续的疑问作为激活一堂课的起点。 2. 多媒体教学法 课前准备高清图片,让学生直观欣赏作品。 3. 自主探究法 根据问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4. 分组讨论比较法 让学生通过作品对比,总结出艺术家对作品所给做的准备及艺术处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教师提问:20 世纪中国画家徐悲鸿的代表作中国画《愚公移山》与 19 世纪法国画家籍里柯的作品《梅杜萨之筏》这两件作品是如何创作完成的?又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学习新课。 (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1. 艺术源于生活(12 分钟) 教师讲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作品与生活关系的论述,引出生活是美术创作的原因与动力,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 介绍中国画《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1940 年前后,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徐悲鸿创作完成了中国画《愚公移山》。借古喻今,表达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 介绍《梅杜萨之筏》的创作背景:籍里柯有感于法国护卫脱梅杜萨号的海难真实事件,并用艺术化的手法进行了还原。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背景、创作过程了解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理解,感受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