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797658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教学课件)(共38张PPT)——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内嵌1份视频)

日期:2025-09-2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465774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地理,1份,内嵌,必修,选择性,2019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 核心素养 创新能力与思维分析能力 地理实 践力 综合 思维 人地协调观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其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城市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理解海绵城市的含义及其建设的必要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实践活动,如讨论、收集资料等,归纳整理海绵城市的具体行动方案,展现出地理实践的能力。 学生需运用示意图等工具,解释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体现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结合不同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方案,展现出对地理环境的全面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建设海绵城市必要性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城市发展需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强调在城市建设中尊重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本节知识结构 海绵城市 概念 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的重点 建设的主要措施 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 海绵城市是为了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我国在2015年提出,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图4-4-1 海绵城市示意 目录 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方案 贰 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壹 设 建 海 的 市 必 绵 城 性 要 海绵城市的具体内容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以及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的吸纳与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预防城市内涝的发生,缓解旱季时水源不足的问题。 知识拓展 概念 是指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城市内涝 知识拓展 城市内涝 自然原因 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增加城市降水 降雨强度大,暴雨持续时间长、范围集中 01 02 知识拓展 城市内涝 社会经济原因 城市路面硬化面积扩大。例如,柏油路、水泥路面增多,降雨是地表水能以下渗,导致路面积水 城市排水系统脆弱。例如,城市规划赶不上城镇化步伐,设计标准偏低,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城市盲目扩张,地表径流不断增加。例如,洼地、水塘、湖泊、水库等被人为破坏或填为他用,其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降低 01 02 03 知识拓展 城市内涝 城市内涝的防治措施(工程措施) 01 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02 改造地下网管: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03 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潮闸、排涝泵站 05 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04 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 解决暴雨内涝与干旱缺水并存的问题。暴雨内涝与干旱缺水的原因如下: 城市硬化地面增加,改变了雨水下渗和水循环路径 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 下渗和蓄积的雨水减少 暴雨内涝 无雨就旱 活动 开展地表水下渗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对不同下垫面下渗水量的比较实验,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 实验器材 若干空水瓶,水、量筒、实验记录表、粉笔、细绳、卷尺、秒表等。 实验要求 1. 分小组选择不同性质的地面,如草坪、水泥地面、沙子地面、碎石地面、林地等,用粉笔和细绳画直径为30厘米的圆圈。 2. 用量筒测量一定的清水倒入空水瓶,然后向所画地面的圆圈中心倒水,直到水漫开至圆圈的边界,同时记录所需时间、所用水量和地面渗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