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名著导读《红岩》 名著导读《红岩》 名著导读《红岩》 英 雄 坚 贞 信 仰 永 存 作品导读 《红岩》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十章,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当时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被全面包围的状态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为了表现这种在全局上我党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阴谋诡计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作者简介 内容概括 作品评价 目 录 01 02 03 04 人物评析 05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部 分 第 一 红/岩/这/一/史/诗/般/的/称/号/是/重/庆/的/光/荣/象/征/ 罗广斌 罗广斌(1924—1967),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学时代,因为与一个家境贫穷的女同学恋爱,遭到封建地主家庭的反对,愤然出走,去昆明求学。1945年,参加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外围组织“民青社”。1946 年初,被派往滇南以教书为名,开展农村工作。旋又调回重庆。1948年3月在重庆西南学院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同年9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先后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越狱脱险。重庆解放后,曾在重庆团市委、长寿湖渔场担任领导工作。为了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经常讲述革命战士在狱中坚持斗争的故事,并利用业余时间,编辑出版了重庆集中营烈士诗集《囚歌》(1950 年)。与杨益言、刘德彬合写了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1950 年)、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1958 年)。1958至1961年,与杨益言合著长篇小说《红岩》。1962年调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创作员。“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得到平反昭雪。 杨益言 杨益言(1925—2017),原籍四川省武胜县,生于重庆市。曾在同济大学读书。因参加反对美蒋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在重庆被特务机关逮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营。重庆解放后,曾在中共重庆市委、团市委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杨益言被诬陷为“叛徒” “特务” “反革命” , 粉碎“四人帮”后,杨益言才彻底平反,后担任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业作家。 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英勇斗争的精神和壮烈牺牲的场面。 写作背景 部 分 第 二 红/岩/这/一/史/诗/般/的/称/号/是/重/庆/的/光/荣/象/征/ 写作背景 《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囚禁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里。他们和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共同经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斗争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这里的斗争告诉后代”,他们先后写了《圣洁的鲜花》《江姐》《小萝卜头》等报告文学与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接着,又在这些叙写真人真事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和艺术概括,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从准备到成书,前后费时十年之久,写了三百多万字稿子,彻底返工过三次,大改过五六次。 “红岩”本是地名,位于重庆市郊,是中共中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