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解读生命 启迪人生 《我与地坛》《赤壁赋》群文阅读 文学阅读与写作 学习目标 1.能通过诵读感悟自然之美,体会不同作者笔下的景物呈现出的不同形象、色彩。 2.能体悟情景之间的关系,了解自然美与生命安顿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章的认识深度。 3.学生能从文章中获得精神的启迪,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然风景。 情境引入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道:“死生亦大矣。”生和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人应该如何对待生死?苦难、困境是生命的常态,那么人又应该怎样活着?这些问题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去想有很难有答案的问题,也是历来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探讨的话题。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和苏轼的《赤壁赋》去感受古今两位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任务一 “景致解说”,感受自然之美 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作业)查阅图文资料及结合课文,选择地坛或赤壁矶(今武汉赤矶山)的一两处景致进行解说。 小组内交流,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小导游进行解说展示。 任务一 “景致解说”,感受自然之美 成果展示 生一:我解说的景致是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是一座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走进地坛,你能望见古殿檐头那曾经光彩夺目的琉璃,能看见门壁上那曾经炫耀的朱红,能抚摸那散落了玉砌雕栏…… 可以想象,曾经的地坛是那样的金碧辉煌、那样的熠熠生辉。而现在的它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成果展示 任务一 “景致解说”,感受自然之美 生二:我解说的景致也是地坛。走进地坛,最吸引我的并不是那些古老的建筑,而是那些道旁的古树,黝黑、枯老的古树。向上看去,你会发现那些近乎枯死的枝干上,又冒出了新的枝干。向下看去,你能看到一群生动活泼的小生灵:蜂儿、蚂蚁、瓢虫、露水、草木……这个园子看着荒芜但并不衰败! 成果展示 任务一 “景致解说”,感受自然之美 生三:我解说的景致是赤壁矶。赤鼻矶位于黄州城西,它的最佳观赏时间点是月夜。月夜下,泛舟于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清风缓缓吹拂着,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在水面,任意左右西东。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任务二 话低谷,解读生命 合作探究 研习问题: 1、史铁生和苏轼分别遭遇了怎样的人生低谷?他们如何面对低谷?最终是否走出低谷?结合课文及查阅的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2、史铁生和苏轼笔下的景致与情感有联系吗?如果有,这种联系是如何建立的? 各学习小组组内合作探究,推选代表发言。 资料链接 文字狱 冤案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过平静,他却突然之间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绝唱。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史铁生 (1951—2010) 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 随笔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 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等。 资料链接 . 资料链接 《秋天的怀念》第一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