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856266

初中语文 八年级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105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初中,语文,八年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 cover
初中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学习诗歌中通过描写环境和人物遭遇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秋风呼啸的音频)同学们,在这样的秋风声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场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看诗人在秋风中遭遇了什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2.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年)八月。公元 759 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不料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三)初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 (四)再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 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1)诗歌描绘了哪些场景? (2)秋风是如何破屋的? (3)群童为何抱茅而去? (4)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心情如何? (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 1.诗歌开头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描绘了秋风怒号,吹破茅屋的凄凉景象,为下文写屋漏、遭夜雨等情节做铺垫,也烘托了诗人愁苦的心情。)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百姓生活贫困,儿童也缺乏良好的教育和道德规范。)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阴沉黑暗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忧虑。) 4.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天下寒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 (六)探究诗歌主题 1.小组讨论:这首诗仅仅是写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这首诗不仅写了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苦。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痛苦,表达了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七)总结诗歌写作手法 1.情景交融:诗歌将自然环境的描写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如秋风破屋、屋漏遭雨等场景,烘托出诗人的愁苦之情。 2.细节描写:通过对群童抱茅、诗人呼天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理。 3.语言沉郁顿挫:诗歌语言质朴,感情深沉,节奏起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八)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杜甫的《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这两首诗在主题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2.假如你是杜甫,在这样的困境中,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 (九)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