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60131

第18课《两大粮仓的形成》课件+教案+素材-【浙摄影版】《人·自然·社会》初一年级

日期:2025-04-27 科目:校本课程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527587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初一,人·自然·社会,摄影,18课,素材,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两大“粮仓”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题 两大“粮仓”的形成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人·自然·社会 年级 初一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浙江两大“粮仓”的形成,能够准确指出浙江省内两大“粮仓” 的具体地理位置。2、理解这两个平原从古至今的农业发展历程,特别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通过实地考察或虚拟参观,观察和记录两大“粮仓”的现代农业景观和生产活动。4、通过了解量大粮仓,理解并重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倡导绿色农业。 教学重点 1、从两大“粮仓”形成过程中获取的信息。2、了解浙江两大“粮仓”的作用。3、了解浙江两大“粮仓”的历史变迁。 教学难点 1、了解浙江两大“粮仓”的作用。2、了解浙江两大“粮仓”的历史变迁。 教学准备 课件、教案、导入视频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第18课《两大“粮仓”的形成》板书课题。视频导入:《杭嘉湖平原》。导语:杭嘉湖平原是浙江最大的堆积平原,位于太湖以南,钱塘江和杭州湾以北,天目山以东。包括嘉兴市全部,湖州市大部以及杭州市的东北部。地势极为低平,河网密布,有京杭大运河穿过。“杭嘉湖”指杭州、嘉兴、湖州。平原内这种地面高程、沉积物质地和水文 状况的差异,对农业生产、水利设施及工 程建设等方面有深刻影响。 观看视频,思考、讨论杭嘉湖平原形成粮仓的条件。 通过观看视频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教学主题的思考、探讨和交流。 讲授新课 一、信息源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是浙江省的主要农耕区,一向被称作本省的两大“粮仓”。这种经济地位的获得,经历了一个人类对自然从抗争到征服,再到协调的长期过程。从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浙江省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这条主线主导下进行的。让我们先来阅读几段材料:(1)在经历了6000年前那次大规模海侵后,随着海平面渐渐下降,曾经是一片汪洋的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又重新显露出来,恢复了陆地面目。(2)作为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自然界线的钱塘江河口段,在历史上并不稳定。(3)从秦汉到隋唐,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开始兴修农田水利工程。PS:具体内容见书P96—P97。二、导学窗、从两大“粮仓”形成过程中获取的信息1、从上面几则阅读材料中,我们能获得什么信息?(1)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的原始面貌是: 它们是一片湖泊密布、河道紊乱、水草丛生的沼泽地,又因河湖淤塞而常常出现“湖高于地”的情况,容易出现内涝灾害。(2)使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成为“粮仓”,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为了将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打造成稳固的“粮仓”,亟需解决河湖内塞与洪灾频发两大难题。针对河湖内塞,应推行定期清淤、生态治理和强化污染监管;而对于洪灾,则需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优化排水系统、完善预警机制以及科学规划土地利用。综合施策,方能确保水系畅通、防洪有力,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高效性。(3)在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成为“粮仓”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体现的? 人类通过水利工程、现代农业技术改造自然,提高生产力;同时,通过生态农业实践、生态保护措施和科技手段,尊重并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双赢局面。这一过程体现了人类在追求进步的时代步伐中,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负责任的关怀。 2、根据获得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思考:(1)为什么说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是浙江省的两大“粮仓”?杭嘉湖平原与宁绍平原之所以被誉为浙江省的两大“粮仓”,源于其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加之人类长期以来的智慧耕耘与生态保护,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水利系统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