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主题班会《感恩,陪伴与成长》 背景分析: 《说文解字》中对于感恩的解释为:“感,动人心也”,“恩,惠也”,感恩是“感激”和“恩惠”的结合。“感恩”首先意味着必须有“恩”,或者受恩者在观念上认为施恩者所给予的是“恩”,然后才能有表达感激的行为。 而现代社会中,父母过度关爱孩子,孩子的成长成为家庭生活的重心,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加重了这一现象———中间一代对子女过度溺爱,子女对父母总是予取予求,久而久之会觉得全家围着他转理所当然,不存在父母的“恩”,也不觉得这是对他的“恩”。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明白事理,有时在价值观念上认同父母对自己有“恩”,但在情感心理上却没有感受到父母的行为是“恩”。加之青春期特有的情绪波动,叛逆就成为这一时期的标签。 如何化解这一问题,首先应该精准地呈现和还原这一情景,把问题全部暴露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班会课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冷静地思考究竟应该如何化解与父母的矛盾和冲突,在这些矛盾和冲突中,父母是不是一定是学生所认为的有错的一方。以点带面,以事件带思考,于是确定班会主题为《感恩,陪伴与成长》。 活动对象: 高一级学生 活动过程: 诺丁斯关怀理论认为,关怀并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体现的是一种关系。关怀作为关系的体现,可以理解为行为方与反行为方之间的关系。关怀不是一方施予而另一方接受的关系,而是双方都必须付出并收获的关系。所以我们设计了学生角色扮演,启发学生在表演或者观看的过程中思考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同时思考对于父母所给予自己的“关———,我们应该如何反应。 PART 1 导入 问题1:他很爱她,她美丽动人,也很聪慧。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了几道十分难看的伤疤。你认为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D.他可能不会 问题2:她很爱他,他儒雅沉稳,年轻有为,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一夜之间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并且查出身患重症。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那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D.她可能不会 思考:什么关系中,A一定成立? 情景带入,具体分析 PART 2 (一)观看MV《时间都去哪儿了》,选取其中10岁、14岁、16岁、18岁的片段让学生来进行扩展演绎,并进行矛盾爆发点的分析。 10岁:还未踏入青春期,但是已经开始有自己独立的事情要做,会因为作业而烦恼,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便会向妈妈发脾气。 小剧场第一场:10岁,“妈,随便啦” 旁白:今天放学,老师留了好多作业,你正在奋笔疾书 (这时,妈妈推门走了进来) 妈妈(慈爱):宝贝儿,妈妈洗了你最爱吃的葡萄和猕猴桃,来吃一点 我(烦躁):不吃了,写作业呢,别烦我 妈妈(耐心):写那么久了,一定累了吧。先吃点水果吧,想先吃哪个 我(不耐烦):(手一挥,掀掉了盘子)哎呀,妈,随便啦! 旁白:妈妈叹了口气,默默蹲在那里收拾地上的水果 “我”觉得自己有些过分,却又不好意思道歉,只好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妈妈收拾完离开房间。 思考:大家现在已经长大了,你认为自己如果重返10岁,应该怎样更好地处理这件事呢? 14岁:有了自己的骄傲与想要追求的东西,为之付出的热情不被家长理解,反而招来了妈妈的“唠叨”,第一次冲妈妈大吼。 小剧场第二场:14岁,“妈,你烦不烦” 旁白:xxx又出了新专辑,好不容易攒够零花钱买到,一定要赶紧学会里面的歌,下个月的K歌大赛争取夺冠(开音乐) 我(大声):(歌词)....... 妈妈:都一个小时了,赶紧写作业吧,你作业写完了吗? 我(恍若未闻):(歌词)...... 妈妈(耐心):快要期末考试了,怎么还没见你上心复习呢,前天碰到你们老师他还说你最近的学习状态不好呢,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初一是要打好基础的时期啊,基础打不好,中考可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