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一 原子结构与化学键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认识原子的结构,了解原子的组成,能画出1~20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原子的结构、组成,结合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掌握原子的构成, 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发现核外电子排列规律,掌握 1~20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明确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种类的联系,深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畏失败的科学精神;通过了解同位素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化学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材第7页 1.观看图片,想一想构成氯化钠、铜和水的基本微粒是什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铜由铜原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离子、原子、分子。 2.这三种微粒之间有何联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离子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 【总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新课讲授】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微粒 质量/kg 相对质量 电性和电量/C 质子 1.673×10-27 1.007 +1.602×10-19 中子 1.675×10-27 1.008 0 电子 9.109×10-31 1/1836 -1.602×10-19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数目和叫做质量数。 2.构成原子或离子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①原子中:质子数(Z)=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②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如右图)。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这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n)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各电子层能量 电子层数越小,能量越低;电子层数越大,能量越高 阅读教材第9、10页 表1-1-3 核电荷数 1 ~ 18 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表1-1-4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结合表1-1-3、1-1-4,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思考并小组讨论: ①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多少?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几个? ③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几个?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 (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3)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 (4)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较高的电子层。 2.结构示意图 结构示意图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1)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圈”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 “弧”表示各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2)在离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相等。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应用 (1)从横向看,在同一“横行” 的各个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大。 (2)从纵向看,在同一“纵行”的各个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依次增加。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容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被填满的稳定结构,极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这一微观结构决定了元素原子的宏观性质, 这就是“微观联系宏观”、“结构决定性质”。 阅读教材第11页 表1-1-5 氢元素的3种原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