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会】”防艾主题班会——— “防艾”路上我之行 班会背景 近年来,艾滋病的蔓延和扩散由高危人群快速转向普通人群,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比率也在逐年上涨。因此,在校园内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变得极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正确认识艾滋病,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预防艾滋病,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班会目标 1.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由来、传播途径及危害。 2. 通过大数据的展示,使学生了解现阶段的艾滋病疫情,认识到艾滋病增长和蔓延的速度惊人,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3. 以目前艾滋病传播的最大温床———男男同性恋为例,帮助学生认识到:洁身自爱、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杜绝高危性行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有力武器。青年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课前准备 1. 授课 PPT 2. A2 彩纸和多色彩笔。 班会过程 源起 师展示来自阿根廷的旅行者展示北京协和医院的图片。 师: 1985 年 6 月,一位来自阿根廷的旅行者因为身体不舒服走入了北京协和医院,就在他入院 5 天后病发身亡。是什么病这么严重呢? 学生回答:…… 师:原来他得了艾滋病。这是自 1981 年 1 月美国洛杉矶发现首例艾滋病患之后,时隔 4 年,中国大陆也出现了艾滋病疫情。 师:对于艾滋病,同学们并不陌生,经常会在电视上、各种宣传资料或展板上看到有关艾滋病知识的宣传。老师要考考大家对艾滋病到底“知多少”,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头脑风暴”环节。请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然后拿出彩纸,将彩纸用笔分为内圈和外圈。 任务:1、2、3 组回想自己对艾滋病的了解以及由艾滋病联想到的内容,写在内圈里,形成一棵属于你们的“艾”之树。4、5、6 组的同学,请设想一下,如果有人得了艾滋病,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把你们的设想写在内圈里,形成棵“艾”之树。 (头脑风暴没有对错之分,想到什么都可以写下来,记录员负责把所有同学的想法和意见记录在“艾”之树上。讨论时间为 5 分钟,之后以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观点整理: 1. 艾滋病从体象中并不能及时看出,但它就像一枚随时可能爆发的炸弹,潜伏在我们的身体里,根据个体差异、生活环境或生活习惯的不同,有 2 ~ 10 年的潜伏期。这时的艾滋病毒携带者的传播能力极强。 2.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医生们开始碰到一些奇怪的病例,这些病人感染上只有免疫系统极端衰弱的人才会感染上的罕见疾病。到 1981 年,这种病例增加到数百例。医学界把这种病症命名为“后天免疫缺陷综合症”, 简称 AIDS,即俗称的艾滋病。1983 年,一位法国的科学家发现,艾滋病主要是由艾滋病毒引起的。艾滋病毒只能透过电子显微镜才观察得到。艾滋病毒进入人体之后,不但不会被消灭,反而会进入白血球内占领此细胞,使得被侵占的白血球细胞制造出更多的 HIV。经年累月之后,白血球细胞数量下降并丧失功能,人体因而失去抵抗疾病的免疫功能,病原体及微生物乘机经血液及破损伤口长驱直入,患上各种罕见疾病,最终死于艾滋病并发症。所以艾滋病毒又叫作人体免疫缺失病毒 , 简称 HIV。 3. 艾滋病的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开始于病毒初入人体期间。在数星期内,许多感染 HIV 的人,会有几天类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状。 第二个阶段称为“症候性阶段”。此时的患者会呈现非常清楚的症候,如体重迅速下降、由肠内的寄生虫导致腹泻、极度疲倦、淋巴结肿大、发烧以及夜间盗汗。 第三阶段是艾滋病阶段。病人会显现出在前面提过的一些非常罕见的疾病(教师可展示相关图片),此时即可确定病人所得的是艾滋病。一旦论断确定,80% 的病患在 4 年内就会死亡, 50% 的人 2 年内死亡。 4. 艾滋病的三条传播途径:性行为、血液和母婴。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流行传播模式发生较大变化。以往,静脉吸毒和非法采供血是艾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