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95787

初中班主任 教育案例 共情与引导,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论针对厌学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素材

日期:2025-11-26 科目:班会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88次 大小:146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初中,桥梁,策略,教育指导,家庭,生的
  • cover
初中班主任 教育案例 共情与引导,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论针对厌学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案例呈现 小汤是本人班级的一名学生,现读初三,本地学生。身材高大偏瘦,不大爱说话,也不爱笑,在班级比较沉默。初一第一学期一开学表现还可以,除了偶尔欠交作业、迟到外,与其他新生表现差不多。直到初二第一学期将要结束前1个月开始,小汤迟到的情况越加严重,所有作业不做、上课睡觉,整个人经常都是昏昏欲睡的样子。 于是我联系了家长,邀请家长到学校进行沟通了解情况,母亲表示工作很忙,在拒绝了两次后,我再次拨通家长的电话,家长同意来到学校进行沟通,那天家长到学校时已是下午6点半。家长反映说工作地点离家比较远,平时下班回到家都要将近7点,加班就更不能估计了。那次沟通,初步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情况及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母亲反映,孩子父亲常年在外省,极少回家,家里两个儿子,本班学生是大儿子,还有一个小儿子在上小学。对于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母亲说可能是因为玩手机玩得比较晚,有时候凌晨起来还看到孩子在玩。那次联系,我们达成共识:多关注孩子,对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要进行监管。 联系后的一个星期,孩子的情况有所改善。到了第二学期,因开学长期欠交作业,因此以书面形式发出口头警告告知家长情况。学校多次教育没有效果,再次请家长到学校进行沟通。后来,孩子出现了旷课情况。于是本人联合级长进行了家访,后面又进行了电访、二次家访、微信等联系方式,在多次的沟通与指导下,家长从被动转为主动,积极配合本人工作,改善了与孩子的沟通,孩子的厌学情绪有很大的缓解,旷课情况明显改善。 案例分析,追本溯源 根据心理学的“冰山理论”,学生出现的不当行为是源于深层的原因,这是很显著的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成员教养态度不一致导致的学生厌学的情况。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学生家庭因素 1、父亲教育长期缺位 在第一次联系及第一次家访,我们从实地观察及言语沟通得知,小汤的父亲常年在外省(是否离异未能确定,家长不愿透露),极少回家,近两年的春节也没有回来。青春期的男生,父亲的教育与引导将发挥比母亲更大的作用,而这时候父亲的缺位,则让小汤容易产生自卑、逃避、焦虑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则会表现在他的行为当中。因此,开始接触小汤时,小汤的不爱笑、躲避责任也许很大程度缘于此。 2、家庭内成员教育观念不一致 从家访得知,母亲工作很忙,甚至周末也要加班,孩子的衣食住行基本由同住同一栋楼的奶奶爷爷负责。在家访时,发现母亲对于小儿子说话语气更为温和,且不停地夸赞小儿子乖巧。而面对大儿子,母亲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无力感,经常唉声叹气,反映从小学开始就经常收到老师的投诉,已经无计可施了,并反映大儿子说不得,严重的时候会直接与母亲起冲突甚至是肢体冲突。而在旁的奶奶则责怪妈妈没有理解自己的孙子,对母亲的说法多次反驳,爷爷则更多是无奈与不插手的态度。家庭内成员教育观念的不一致,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管理模式,母亲想严格却因工作原因无法亲自教养;奶奶过分溺爱,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也会产生不知道听谁的的错觉,更容易产生趋利避害的想法,与奶奶站在同一个立场,面对妈妈的教育,孩子甚至会进行直面的冲突。 二、学生自身因素 小汤同学正处于青春期初级阶段,自我意识飞跃发展,个人情绪具有不稳定性,易冲动、且情绪爆发快、强度大、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在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教育时,小汤更多地会随着自己的个体发展而“随心所欲”,缺乏规则感。 同时,小汤同学由于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的落后,加上家庭因素,导致在学业的专注度下降,学习变得越来越吃力,而手机游戏成为了此时最好的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