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900536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素材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79次 大小:99787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
    (课件网)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拓展延伸 06 导入新课 01 资料链接 02 整体感知 03 精读细研 04 CONTENTS 教学目录 课堂小结 05 布置作业 07 导入新课 诗是吾家事。 ———杜甫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学习目标 1、了解与杜甫有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手足情深、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4、背诵、默写诗歌。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资料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代表作: 资料链接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诗人生发出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亲之情。 创作背景 资料链接 整体感知 shù shè 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④,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⑤未休兵。 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③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④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⑤况乃:何况,况且。 yàn sàn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 声律上的押韵有节奏,使诗歌朗朗上口; 读音上的平仄和谐,使诗歌抑扬顿挫; 词性上的对仗,使诗歌严谨工整。 形式美———平仄、节奏、押韵、对仗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一说, 你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想到什么? 读出意境美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恰逢白露时节,更怀念家中的亲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弟弟,但都离散各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何况天下依旧战乱不太平。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精读细研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悲凉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 既点明秋季,又以孤雁失群,联想起兄弟失散,引发忆弟的情怀。 精读细———赏析诗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汽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融情于景,在客观实景中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诗人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精读细———赏析诗歌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人民饱经忧患、骨肉分离的痛苦遭遇。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