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潼关》 目 录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 3 新课讲解 4 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Part 01 谭嗣同( 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1898年参加戊戍变法,推行新政,变法失败后被杀。代表作有《仁学》《寥天一阁文》等。 作者简介 新课导入 Part 02 本诗选自《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诗人十多岁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有感而发,写下了此诗。 创作背景 终古①高云簇②此城③ ,秋风吹散马蹄声。 ①终古:久远。 ②簇:簇拥。 ③此城:指潼关。 从古至今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河④流大野犹嫌束⑤ ,山入潼关⑥不解平。 ④河:黄河。 ⑤束:拘束。 ⑥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平原仍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了。 新课讲解 Part 03 首句写潼关的历史和气势,“终古”点明潼关历史悠久,“高云簇”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都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感受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诗文解析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 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 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途经潼关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潼关的独特景象,充分表现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诗文主旨 1.首句中的“僵”与“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孤”表明诗人当时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境况,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向坚定不移。 2.全诗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把梦境与报国壮志融合起来的诗句是:_____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D 【解析】写出了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 拓展延伸 Part 04 1.谭嗣同在《潼关》中写高云簇拥的孤城寂寥、辽远的诗句是: _____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2. 《潼关》中描写河流大野奔腾壮阔、山势不驯的诗句是: _____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 3.对谭嗣同的《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