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一个人的清欢-独处的积极能量 一个人的清欢 独处的积极能量 设计理念: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特别是对于正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学生而言,如何合理安排独处和社交活动,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积极独处指的是个体自愿选择独自花时间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如阅读、思考、创作或其他兴趣爱好,而非被动地感到孤独或排斥社交。 这种独处不是由于社交能力的缺乏,而是出于对个人空间的需求,是一种自我充电和反思的行为。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如学习、考试、升学、同伴、家庭等。积极独处能够给中学生带来一些好处如:促进自我认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激发创造力、恢复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独处的概念,以及独处给我们带来的积极意义。 2、帮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独处的感受,接纳独处。 3、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独处。 教学对象:初中生 教学过程 导入-漫画 通过漫画欣赏帮助学生认识到孤独与独处的区别: 孤独:当一个人察觉到自己对社会联系的渴望与实际体验之间存在差距时产生的痛苦或不适的状态。缺乏与外界的联系的感觉是痛苦的,同时也会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独处:尽管人无法完全脱离关系而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时刻活在关系里,独处是我们的自主选择。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看到有的时候,偶尔想一个人待着,也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现象。帮助学生初步感受独处与孤独之间的关联,从而引出主题。 独处挑战赛 思考: 1、你的挑战成功了吗?(有些同学可能没有办法忍受独处,会忍不住与旁边同学讲话,有的同学可以比较适应,在这五分钟的时间自己看书或者写作业。) 2、你的感受是?(帮助同学去体验独处时候的感受,自己是享受独处还是没有办法接纳独处,通过各种行为帮助自己避免独处?) 3、你在做些什么呢?(帮助同学们去看到自己在独处的时候经常习惯性会做些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独处还是避免独处呢?) 小结:在生活中,有些人可以单独去做很多事情,并且享受这种状态,有些人则难以忍受这种状态。每个人对独处的感受可能会不一样。但是独处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一种状态。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去体验短时间的独处,以及自己在独处时候的感受,是享受还是难熬?对自己的独处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认识独处 通过心理剧帮助学校了解对于独处的一些常见误区: 1、喜欢独处≠性格孤僻 心理学家Larson认为,独处分为两种,即非自愿独处和积极独处。非自愿独处会给个体带来伤害,且常与强烈的寂寞感和痛苦有关。而积极独处,指个人有选择的,在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同时,也喜欢保留一些时间独处。 2、独处≠刷手机、玩游戏 真正的独处是指与自己融洽相处的能力,能够与自己心灵对话,不需要强大的外来信息占据自己的大脑,能够体验自己内心的感受与需求。 3、独处≠不喜欢社交 独处偏好与一个人的性格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并不一定不喜欢社交或社交焦虑,TA也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喜欢朋友的人,只是他无论怎么乐于与人交往,独处始终是TA生活中的必需。 了解独处的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独处的能力是情绪发展成熟的标准之一,能够让一个人成为更稳定、统一、完整的个体。 马斯洛发现自我实现者享受独居的喜悦,也能享受群居的快乐。他们喜欢有独处时间来面对自己,充实自己。 设计意图:通过心理剧的导入,剖析一些常见的误区,帮助学生去深入对独处的理解。 大咖说独处 通过大咖的视频采访以及作品当中我们能够总结出独处的积极意义: 1. 自我反思: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我们才能进行深刻自我反思,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2. 能量恢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