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924495

9.《说“木叶”》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10-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166291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说“木叶”,课件,23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林庚 说“木叶”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落叶”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题目解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说”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对见解,写法比较灵活。 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说“木叶”,就是谈谈古诗中的“木叶”形象。 文中大量引用诗句,作用: 1、引出观点或证明观点,使观点让人信服;2、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 阅读时,去繁就简,抓住 观点性句子。 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 1、从屈原开始,木叶突出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木叶”就是“树叶”,诗歌用“木叶”却不用“树叶”,还发展出“落木”的形象。 3、从”木叶“到”落木”,关键在“木”字,古代诗人多用“木叶”。 4、“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本身比“树”显得单纯,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5、“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还带来了颜色的暗示性,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 7、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万里。 梳理方法: 一、概括段落大意 二、合并同类项 三、思考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行文思路 现象———本质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层层深入 (层进式的纵向论证结构) (1-3)“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摆现象) (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析原因) (7) 总结全文: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下结论)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说说作者引用以下诗句作用何在? 木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4段:分析“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五段 分析“木”为什么具有这个特征 ———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启发性 感染性 木 落叶 暗示 因为“木”具有“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第6段:分析“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意象 场景 季节 外形 颜色 触感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 落木/木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