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926428

第三单元 主题一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课件(3份打包)

日期:2025-04-27 科目:美术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985530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教学设计,打包,3份,课件,任务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出卷网-:人民美术-出卷网-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教学目标 1.了解雕塑空间占有形式的差异,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内涵。 2.通过对雕塑作品的材料工具、造型手法等多角度的赏析,理解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认识雕塑艺术的社会作用,增强对历史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雕塑的基础知识、圆雕与浮雕的区别。 教学难点: 1. 结合作品的创作特点和历史背景,从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用美术的语言描述、分析和评价雕塑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沉浸式导入 1.代入身份 代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身份沉浸式走进课堂。 2.播放开篇视频 推开历史的大门,观看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背景以及幸存者常志强控诉视频。 3.感受情绪尝试创作 带着感受去塑造情绪或再现南京大屠杀中发生的事件,去感受那叩击灵魂的无声呐喊。 出示课题:《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二)初步感知:材质属性 1.表达创作想法 学生叙述自己创作的雕塑的含义、表现手法、情绪。 2.情绪引出雕塑的材质 手中这偏软的材料不足以表达怒火,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引出金属、石头、木头、泥... 3.感受不同材质的塑造方法 请学生带着愤怒的情绪来感受可塑性的泥,可雕可刻的木、石以及可永远保存的金属等材料的物质属性。 (三)作品赏析:多角度 1.为什么雕塑是空间中实体艺术? (1)观看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群创作者吴为山的创作视频. (2)学生回答吴为山雕塑使用的艺术手法。 (3)出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一家的的雕塑,总结为什么雕塑是空间中实体艺术。 2.活动探究 (1)小组欣赏讨论完成任务一: (1.2小组完成《家破人亡》) (3.4小组完成《逃难》) (2)出示《冤魂呐喊》,提问与前两组雕塑有何不同?引出雕塑的空间占有形式。 (3)自学雕塑的空间占有形式并小组讨论完成任务二。 3.雕塑群的作用与意义 (1)表格总结引出雕塑群的纪念性功能。 (2)雕塑群整体表现核心:祈望和平。 (四)总结升华:增强对历史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关于南京大屠杀,我有话要说! 2.12秒水滴意味着什么? 3.全体起立,正式佩戴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身份牌,并一起宣誓。 (五)整理下课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课件网)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年 级:高一 学 科:美术(人美版) 主讲人: 学 校: 1 以“质 ”传感———雕塑的材质美 3 雕塑可传达特定的功能与意义 2 以“体 ”构塑———空间中实体艺术 请大家如图所示在纸张上写下:姓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 南京大屠杀 历史记忆传承人 塑魂鉴史 ———叩击灵魂的无声呐喊 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可 视 可 触 可 感 《逃难》 《家破人亡》 《冤魂呐喊》 《家破人亡》 雕何? 《逃难》 塑何? 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家破人亡》雕何?《逃难》塑何?并把小组观点与大家分享。 (1.2小组完成《家破人亡》) (3.4小组完成《逃难》) 学习任务一 《家破人亡》 《逃难》 《冤魂呐喊》 有何不同? 请同学们自学雕塑的空间占有形式,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单,并按照任务单总结回答。 学习任务二 《冤魂呐喊》 作品名称 空间占有形式 造型形态 表现核心 功能与意义 《家破人亡》 圆雕 一个被凌辱的母亲无力的手托着蒙难的儿子 凝固平民悲怆的形象 《逃难》 圆雕 21个人物多种体态、形态虚实错落形成悲烈的曲线 表现祖国母亲蒙难 《冤魂呐喊》 圆雕与浮雕结合 左侧雕出一只手直指苍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