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陈山遗址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向阳镇陈山附近。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出土文物有砍器、尖状砍器和尖状器、刮削器等。这说明陈山遗址处于(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2. 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平均海拔超过3 750米。考古学家通过对皮洛遗址的挖掘得出结论:这些古人会用火。下列能够佐证此结论的是( ) A. 史学家的论文、著作 B. 远古时代的纪录片 C. 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 遗址中20%的烧石 3. 粟具有耐旱、自生能力较强等特点,因此我国北方早期先民首先从粟下手栽培种植;而几乎同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先民也驯化了稻并开始大量种植。粟和稻的种植说明( ) A. 农业开始精细化发展 B. 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 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D. 南方农业比北方发达 4. 如图是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骨哨。据此推知,河姆渡人( ) 骨哨吹响之时,发出的声音正是鹿鸣的声音。专家认为这种骨哨子就是当时河姆渡人用来猎鹿的工具,以声音对其进行诱引。 A. 具有很高的音乐素养 B. 从事农业生产 C. 仍以捕猎作为食物来源 D. 过着定居生活 5. 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势力最为强大的一种文化,距今约7 000—5 000年,以河南、陕西、晋南为中心,出土的文物有大量陶钵、陶盆、陶碗、陶罐等日用器皿,器表大部分施有彩绘的图案。据材料可推测出,黄河流域( ) A. 手工业技术精湛 B. 聚落间的交流频繁 C. 农业发达 D. 制陶技术较为成熟 6. 半坡遗址出土了用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 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这可用于印证半坡人( ) A. 饲养家禽动物 B. 广泛种植水稻 C. 掌握纺织技术 D. 住干栏式房屋 7.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 000年左右, 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下列最可能在良渚遗址中出现的是( ) A. 干栏式建筑残余 B. 大禹王的王冠 C. 炭化了的粟颗粒 D. 精美的青铜器 8. 如表是陶寺墓葬(752座)等级分类统计表。据此可知,陶寺遗址所代表的文明( ) 墓者身份 “王”者 贵族 平民富有者 平民 数量(座) 6 161 31 554 百分比(%) 0. 8 21. 4 4. 1 73. 7 A. 已经具备成熟国家形态 B. 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强 C. 形成完备社会管理体系 D. 已出现复杂阶级分化 9. 在距今5 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材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 A. 连绵不断 B. 一脉相承 C. 多元一体 D. 多姿多彩 10.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尧在服泽的北边得到舜),举以为天子。”由此可见,当时推选首领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 11. 1959年被发现并开始发掘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这反映了( ) A. 北京人的生活情况 B. 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C. 禅让制的推行情况 D. 秦汉王朝的兴衰历程 12. 历史学家郭沫若诗句:“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与“安阳”成为商朝都城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盘庚迁都 B. 周初分封 C. “国人暴动” D. 牧野之战 13. 商代的方国与商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