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944444

【核心素养】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第7课《爱的奉献》教案

日期:2025-04-21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2832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核心,素养,人音版,五年级,下册,7课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爱的奉献》教案 一、课时: 1课时 二、教材分析 《爱的奉献》是一首受到广泛喜爱的歌曲,首次由著名歌唱家韦唯在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这首歌不仅旋律优美,歌词简单明了,而且寄托了深厚的情感与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分析教材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这首歌所传达的核心价值:爱与奉献。歌词中每一句都流露出对他人的关怀与支持,展现了在困难时刻,团结与互助所能展现的巨大力量。这不仅是对过去历史事件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期许。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理解和传承这种“奉献”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授音乐技艺和歌唱技巧,更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歌的情感和背后的文化意义。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视角,增强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 通过对班级学生的观察和assessment,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音乐基础相对扎实。大多数学生在歌唱上有一定的共鸣能力,能够快速模仿和学习新的旋律。然而,在情感表达和歌词理解方面,许多学生尚处于初级阶段。 有些学生可能对社会问题缺乏关注度,更多地集中在个人生活与学业上。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爱的奉献》这首歌的教学,帮助他们认识到关心周围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不仅是音乐技能的培养,更是情感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理解他们的学习背景,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将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育效果。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通过欣赏《爱的奉献》,识别并理解其中的旋律构成、和声及情感基调,进而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 2.艺术表现: 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通过模唱、齐唱等多种形式,展示对歌曲的理解与情感,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创意实践: 学生在分组活动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元素,比如加入动作或表演,在演唱中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使音乐学习更具参与性。 4.文化理解: 通过对歌曲背景及歌词的解读,学生能够理解歌曲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缜密划分歌曲的段落,探讨旋律及情感的对比,理解如何通过唱腔、节奏等元素传递不同的情感。 2.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借助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促使他们能够以真实的情感去理解和表现歌曲中的爱与奉献。 六、教学方法: 视听教学法:通过视频、音频的多媒体教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情感。 互动讨论法:在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发表对歌曲的理解,并互相启发,促进思维碰撞。 集体演唱法:通过齐唱、分句接龙等方式,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增强课堂的参与感。 情境创设法:通过进入特定的情境故事,为学生设定任务,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与思考。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设备,包括投影仪、音响系统等。 歌曲《爱的奉献》的音频文件及歌词文本,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听与见中感受音乐。 汶川地震相关的视频资料,以及《感动中国》的精选片段,作为引入背景的素材。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导入视频:开课之初,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相关视频资料。这个视频应该选取能够突出人们在灾难中的团结、奉献与爱的片段,以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引发他们的共情。 2.引导提问:观看视频后,抛出几个引导性的问题,激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思考与感受,比如:“你们觉得在这样的灾难面前,爱和奉献的力量是什么?”以及“我们每个人在面对他人困境时,能做些什么?” 3.课题引入:最后,教师总结发言,提出这节课的主题,板书课题《爱的奉献》,并说明这首歌是如何在全国人民面临困境时展现爱的力量。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1.故事背景: 以讲述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