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爱无疆》教案 一、课时 本节课为音乐欣赏课,共计40分钟,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交响合唱《大爱无疆》的主题与情感,并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大爱无疆》为《大地安魂曲》中的一部分,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交响合唱作品。作品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和对大爱的颂扬。它融合了多种乐器,尤其是弦乐和木管乐器,通过其独特的音色和情感表达,引导听众体会到生命中的温暖和人间的关爱。此曲适合通过细致的聆听和分析,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内容加深理解,同时也能拓展他们的音乐知识。 三、学情分析 在音乐学习方面,学生们通常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能够辨识一些常见的乐器和音乐风格。然而,面对交响乐和合唱时,许多学生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对合唱的结构、乐器的配合以及情感的传达不够敏感。本课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的听觉体验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音乐中蕴含情感的敏感性。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在听觉上识别并理解乐曲中的主奏乐器,感受不同乐器所带来的情感冲击,进而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2.艺术表现 学生通过模唱和合唱的方式,表达对《大爱无疆》中"大爱"主题的理解,丰富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自信心。 3.创意实践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表演活动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鼓励他们思考和表现爱的多样性。 4.文化理解 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爱的理解与表现,通过音乐体验感受到爱的普遍性与深刻性,增强文化认同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和感受乐曲中的情感及其表现手法,特别是通过主奏乐器的使用理解音乐的情绪变化。 通过合唱活动,体验和表现音乐中的爱主题,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教学难点 在多层次的音乐表现中感悟“爱”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学生需学会通过不同的音乐元素建立情感联系,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艺术表现。 六、教学方法 听觉感知法:通过重复聆听和分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与欣赏能力。 讨论法: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分享个人感受,增强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示范与模唱:教师示范合唱技巧,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音乐表现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以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团队精神。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大爱无疆》的音频、视频及相关背景资料。 音响设备:确保课堂音频播放清晰,以便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 视频资源:如汶川大地震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音乐主题。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聊天话题:爱的多样性 教师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不同形式的爱,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使他们意识到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真实故事,丰富课堂讨论的内容,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与“爱”相关的切身体验,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2.视频引导:播放“汶川大地震”的视频,简要介绍背景,激发学生对爱的思考。 通过生动的影像让学生感受到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如何互助相爱的深情。观看后,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人间大爱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1.歌曲导入:介绍《大爱无疆》,讨论其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深入解析作品的创作意图,让学生从背景入手理解大爱的主题。例如,通过对词曲结合的分析,谈论在特定历史时刻,音乐如何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2.完整聆听:首次播放《大爱无疆》,引导学生全情投入,感受交响乐的整体氛围。 鼓励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尝试记录下自己对乐曲的第一印象、感受和可能的联想,帮助他们培养主动聆听的习惯。 (二)探究 1.分段听觉体验:分别播放乐曲的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