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高一地理备课组 课题: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布局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能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以及理解科学技术在区位中的作用。 2.区域认知:能够分析不同区域内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3.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能够分析农业与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4.地理实践力:能够收集家乡农业方面的信息,开展社会调查,理解农业区位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的限制性因素及其解决措施。学会结合实例分析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成因、分布和一般特点。(难点) 2.掌握农业布局的含义、要求和原则。知道世界主要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及其特征。分析和认识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特点。(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提出以下问题:唐玄宗那么宠爱杨贵妃,为什么不把荔枝移到华清宫呢?通过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入新课。 老师听到同学们说,我国疆域辽阔,岭南地区与关中地区自然特征差异十分明显,故农业生产方式也不同。大家说的没错,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布局,影响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今天我们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 【自主学习】 一、农业区位因素 1.概念: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 ①热量:制约农作物的产量,关系到农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常以活动积温作为衡量热量条件的指标。 ②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③水源:必备条件。水源较多的地方,适宜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源较少的地方,只能经营旱作农业或灌溉 农业。 ④地形: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开展多种经营。 (2)科学技术因素。 ①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专业化。 ②农业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 ③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 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和政策等。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 二、农业布局 1.农业布局: (1)概念:农业布局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分布保持合理的比例。 2.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 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类型:亚洲水稻种植业、热带种植园农业、混合型农业、地中海型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 业、乳畜业等。 3.发展变化: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 生产;从“小而全”到专业化;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重点解读: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基本上“靠天收获”,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2.现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