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市场》 一、课时: 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波斯市场》是奥地利作曲家阿尔伯特·凯特尔比(AlbertKetèlbey)创作的一首生动描写波斯市场场景的管弦乐曲。这首曲子通过独具特色的节奏、旋律及音色变化,营造出波斯市场上人群热闹、商贩吆喝、各色商品琳琅满目、骆驼穿梭的生动画面,富有极强的戏剧性和表现力。由此,可以帮助学生从听觉和想象力上,加深对异域文化的理解。 曲子以重复和变奏的形式展现了市场中不同角色的出场。包括商人、顾客、说书人和路过的骆驼队,通过不同乐器和节奏的交替变换,生动描绘了市场的喧闹与繁忙,为学生理解和表现音乐中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波斯市场》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并通过音乐介绍波斯文化,扩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三、学情分析 中小学音乐课的学生年龄较小,对异域文化和音乐了解甚少。然而,他们对新奇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容易被有趣的音乐和生动的故事吸引。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理解《波斯市场》所描绘的情境,将音乐与角色相结合,通过模仿和表演增强其体验和感知,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 另一方面,学生虽具备基本的音乐节奏和聆听能力,但在通过身体动作表现音乐情境上,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现音乐中的角色变化,并给予足够的练习机会。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波斯市场》,学生能感受到音乐所描绘的市场情境,理解不同角色的音乐片段及其独特性。 2.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根据音乐节奏和旋律,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不同的角色特征,从而提高其表现力和肢体协调能力。 3.创意实践: 通过分组活动和表演,学生能够在集体讨论和合作中发挥创意,自主设计出适合音乐情境的表演形式,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4.文化理解: 学生通过对《波斯市场》的学习,初步了解波斯文化,并通过课后资料搜集,加深对波斯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波斯市场》音乐情境,通过聆听音乐识别和分析不同角色的出场顺序和特点,掌握音乐情节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在不同角色音乐的背景下,学生能够把握音乐节奏,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演准确表现出不同角色的特征和情绪。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其想象力和理解力。 示范引导:教师通过亲自演示,带领学生一步步感知和模仿音乐中的角色和动作。 分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想法,共同设计和排练表演内容,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七、教具准备: 计算机,用于播放音乐和展示相关视频资料。 单枪投影机,用于投影音乐情境图片和背景介绍。 《波斯市场》音乐CD,作为主要教学素材。 白板和标记,用于记录和展示讨论结果及角色分配表。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引导理解背景和角色 教师播放《波斯市场》音乐,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所描绘的市场情境和可能出现的角色。通过启发性问题,如“你听到哪些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可能代表哪些角色?”等,帮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中的情境和角色。 提问示例: “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场景?” “你觉得在这个场景中会有哪些角色出现?”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记录他们的想法,并适当总结引导。 2.展示波斯市场的图片和视频 通过投影展示波斯市场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增强学生对波斯市场情境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加深他们对音乐情境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1.再次播放《波斯市场》,引导学生聆听和感受 教师再次播放《波斯市场》的音乐,要求学生静心聆听,并尝试识别音乐中的不同角色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