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以古代战争为话题。《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文化常识,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把握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3.感受先贤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把握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难点:感受先贤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赏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初步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和爱国之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略思想就受到过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去看看历史上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板书课题) 我国古代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长勺之战就是其中之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战例? 巨鹿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文本进行勾连,让学生快速并且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学习。对历史上以弱胜强战争进行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 二、了解作品和写作背景 1.了解作品。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2.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齐和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ǔ)国和鲁国避难。公元前686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次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即齐桓公)。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作品和写作背景,学生了解了本文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1、听课文音频,明确字音。 2.读准字音。 (1)生默读课文,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师出示应注意的字音。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下视其辙(zhé) 登轼而望(shì) 望其旗靡(m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