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课音乐中的动物世界 第一课时 一、教材设计: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运用现代化教学的手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情绪,使课堂导入巧妙自然。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精彩开头,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本教学设计从“小象”导入,“小象”———大象”———赛跑游戏”———两只小象”,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充满趣味性的童话故事之中,音乐活动愉快而生动。 欣赏曲《小象》与《大象》音乐形象对比明显,孩子们在对比聆听中能轻易地听辨出音乐形象,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将二者整合在一起进行对比聆听,既减轻了欣赏教学的负担,同时也有机地整合了教材。 音乐欣赏课是为了让学生在长期的欣赏教学后,养成爱听、会听音乐的习惯,并使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孩子们安静地聆听,充分感受音乐形象,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之后我便多次让孩子用形体参与音乐欣赏,是因为爱表演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音乐、音乐欣赏课的特点决定了音乐欣赏课应该成为孩子们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音乐欣赏课中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同时,我引导孩子们积极参加小组合作表演,创编不同的形体语言进行表演,这样的课,看似“乱”,但是,“乱”得好!它“搅乱”的是我们封闭多年的“中规中矩”的欣赏教学方式,“搅乱”的是我们长期固守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 在歌唱教学中为了避免机械而乏味重复跟唱、听唱,以解决难点、掌握歌曲,教学设计中特别安排了一个“熟悉教学”的活动,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有时关注歌词的内容,有时感受歌曲的旋律和风格情感,有时用身体体验小象的可爱之处,有时又用响舌合着音乐节奏动情地伴奏……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已不知不觉地聆听歌曲五遍了,但是每一遍聆听时孩子们的都要参与不同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熟悉歌曲,为后面学唱歌曲减轻了不少负担。 在充分的聆听活动中孩子们已解决、掌握了大部分难点,使得第一次的跟唱特别成功,但是“呦啰啰”的演唱难点依然存在。在学唱歌曲的环节设计中,我采用师生接唱的活动让学生关注到老师在演唱“呦啰啰”时的声音变化,通过交换接唱帮助学生掌握“呦啰啰”的演唱,并运用生生接唱的方法进行巩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能自行关注难点,并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使得解决难点的活动不再枯燥而机械。 二、教学内容: 1、聆听、表演管弦乐《小象》与《大象》 2、表演歌曲《两只小象》 三、教学目标: 1.听辨并表演《小象》与《大象》,理解音乐表现与事物形象的直接关系,并能合作拍击二声部的节奏; 2.能够用亲切、优美的歌声演唱《两只小象》,并进行歌表演,懂得爱护小动物; 3.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并能于他人合作。 四、教学重难点:感受管弦乐《小象》与《大象》的不同音乐形象;歌曲《两只小象》“呦啰啰”的演唱。 五、教学准备:象的头饰、磁带、录音机、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六、教法: 教法:情境教学、引导探究、听唱模唱; 学法:感受、学唱模、唱律动、即兴创作实践。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孩子们随着《友谊花开万年长》的音乐律动进教室。 (二)、导入。 以歌曲《小象》导入,老师扮演成小象和小朋友问好。(师生对唱,在演唱过程中老师戴着小象的头饰模仿小象的举止和小朋友问好。) “今天我真高兴,因为我和妈妈决定一快儿出门去走走,你们想和我们一起去吗?” (三)、欣赏《小象》、《大象》。 1、导入。 “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你们能听出谁是我,谁是妈妈吗?请轻轻地告诉我。” 2、初听两首乐曲片段。 老师播放乐曲,并让学生在老师耳边悄悄地回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