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和大象》 ———小学四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老鼠和大象》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音乐 学段:中年级 年级 四 相关 领域 核心内容:歌曲《老鼠与大象》的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 相关内容: 音乐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 教材 书名: 音乐(五线谱) 四年级(下册) -出卷网-:人民音乐-出卷网-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音乐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本课以正确学唱《老鼠与大象》并表现歌曲为核心,引导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特点与情感变化。 歌曲《老鼠与大象》具有较强叙事性与表演性,抓住此音乐特点,教学环节围绕旋律﹑歌词﹑角色变化与肢体表现展开,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要素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角色,将表演唱贯穿课堂始终,最终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内容分析 《老鼠与大象》为一首充满童趣的叙事性歌曲,活泼风趣,动静结合,演唱形式为表演唱,包含齐唱与合唱。歌曲生动地叙述了大象和老鼠在广场上的遭遇,表现了大象的硕大与老鼠的渺小,最后老鼠自不量力的下场。 1.曲式分析 《老鼠和大象》F大调,四二拍,行进速度,节奏稳健,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歌曲曲调流畅、节奏稳健。歌曲中分别表现三个角色:大象﹑老鼠﹑花猫。 A B A’ 1-12 13-20 21-30 2.旋律分析 A乐段:演唱方式为齐唱,共三个乐句。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均由弱起节奏进入旋律,第三乐句为正拍进入旋律。 第一乐句: 由完全重复的两部分组成。运用了以下节奏型 ,前八后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组合给人以俏皮童趣之感,并采用了同音反复和级进的创作手法,生动模仿大象行走的形象。将故事展开。 第二乐句: 延续第一乐句中末尾音do,但升高八度,由于音区上的变化,使旋律变得跌宕起伏,极具戏剧性。同样弱起进入,并采用下行模进的创作手法,并在模进中加入八分附点节奏,给人强调之感。紧接着大跳进,音区降低后立马又升高让旋律更具有立体性。 第三乐句: 与一二乐句节奏完全不同,第三乐句采用跳进的八分音符组成,节奏的变化使音乐由一开始的跳动多变逐步趋于平稳。在结束小节出现了此节奏,旋律回归到F大调的Ⅰ级。 B乐段:演唱方式为二声部合唱,共两个乐句。节奏舒展﹑音域开阔﹑旋律富有歌唱性。 第一乐句:由不稳定的Ⅵ进入,乐句中包含八分音程关系,使音乐丰富立体。二分音符与四分附点音符将旋律由最初的短促俏皮转变为连贯流畅之感,并加入了大连线进行强调,在音乐情绪上出现对比。 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将第一乐句中的较长时值音符(二分音符与四分附点音符)变为均分的八分音符,同样采用大连线,给人以连贯抒情之感。 A’乐段:此乐段为A乐段的变化再现,演唱方式为齐唱,包含两个乐句。与第一乐段相比,减少了第一乐句中的铺垫乐句,第二乐句与第三乐句完全重复,给人以前后呼应之感。 3.场景与歌词分析 第一场景(齐唱与合唱):一只驼着“糖果和鲜花”的大象,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将物品送往不同地方。大象笨重的行进感体现在音乐中。 第二场景(说唱):第二段描述一只不劳而获的老鼠嘲辛勤劳动的大象后,并想要偷吃大象所驼的食物。老鼠运用了灵活多变的节奏进行表现形象。 第三场景(齐唱与合唱):出现了花猫,将自不量力的老鼠吃掉的故事。尽管第三场景与第一场景旋律相同,但由于形象的不同,也产生出不同的感受。 4.音乐要素与角色分析 角色力度音色情绪大象稳健,行进略显笨重勤勤恳恳老鼠由弱至强轻巧,音调逐渐升高狡猾, 自以为是花猫稳健,行进明朗,坚定代表正义, 惩奸除恶 5.体裁特点 《老鼠与大象》为表演唱。表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