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05143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441595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PPT,22张,课件,月夜忆舍弟,诵读
  • cover
(课件网)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诗是吾家事。 ———杜甫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了解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诗人生发出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亲之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无家问死生 月是故乡明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有弟皆分散 一、读出诗歌的形式美 ①请你根据韵脚判断颔联、颈联、尾联中的下句 ②请你根据对仗判断每一联中的上句 ③请你根据句与句的关系判断诗句顺序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声律上的押韵有节奏,使诗歌朗朗上口; 读音上的平仄和谐,使诗歌抑扬顿挫; 词性上的对仗,使诗歌严谨工整。 形式美———平仄、节奏、押韵、对仗 赏析一:杜甫听到了哪些声音? 整体感知 赏析一:杜甫听到了哪些声音? 整体感知 凄凉、孤独、忧伤 课文精讲 声: 戍鼓声和一雁声 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人们立刻消失。 孤雁,是失群之雁,“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 (二)代指书信、音信; (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四)状写景物高远寥廓; (五)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课文精讲 雁的意象大约有五种,哪个更符合本诗?为什么? 赏析二: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的? 整体感知 课文精讲 景: 露水和月亮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为什么月是故乡明? 赏析三:战乱、他乡、秋夜,听到戍鼓雁鸣,看到露白月明,杜甫自然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整体感知: 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课文精讲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歌的前四句,句句含情,句句忆弟; 后四句,直抒胸臆,真挚动人。 可谓: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思 考 探 究: 1.本诗的题眼是“忆”,有怎样的含义? 回忆思念 寂寞忧伤 担忧挂牵 2、诗人担忧的仅仅是他的弟弟吗? 天下的百姓。 安史之乱中所有背井离乡的人。 国家时局。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 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深深的思念与担忧,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忧虑悲痛之情。 主旨归纳 去掉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可以让诗歌紧扣题目,更加简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与同学讨论一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