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07406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美丽的夏牧场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4-04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11479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教,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丽
  • cover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美丽的夏牧场》 学科 音乐 学段 5-6年级 年级 5年级 相关领域 表现领域、情感领域、文化领域 教材 人民音乐-出卷网-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基于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授课班级学生已有的能力和认知特点,结合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和节拍转换,在学生的音乐活动实践体验中唱好歌曲,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同时,巩固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核心内容以《美丽的夏牧场》演唱为核心内容,有机结合 “演唱”“识读乐谱”“即兴创编”等相关内容。2. 教学内容分析(1)歌曲分析歌曲《美丽的夏牧场》,e羽调,七声音阶(清乐),与哈萨克族民歌广泛运用七声音阶的特点一致。乐曲为一段体,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一、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加上旋律多次重复,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唱。在天山脚下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恰布河横穿期间,牧民以哈萨克族为多,因此歌中赞美为“这是哈萨克放牧的好地方”。(2)乐谱分析乐曲的结构为一段体 ||:A(a b):||B(c b’)作曲者运用了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旋律重复,使其中前两行的节奏和旋律完全重复,第5句为新旋律,第6句是第二句旋律的变化重复,只是将其中的两个八分音符,改为了一个前八分后十六的节奏。学生情况分析(1)年龄特点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段。经过4年的音乐课学习,他们喜欢音乐课,热爱唱歌。五年级3班共有36人,他们相比其他班级,想象力丰富,表现力强,乐于参与音乐活动,能主动的表现音乐。(2)识读乐谱能力能认识并唱准八分、四分、二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并能较好听唱节奏,能够熟练掌握前八分后十六等多种节奏型。36名学生都已经初步建立首调识谱的概念,能够听辨并模唱出老师所唱旋律,识谱能力强,除个别学生外音准较好,接触并演唱过简单的二声部合唱。(3)演唱能力学生能够根据歌曲,自信的、有感情地演唱、表现歌曲。(4)歌唱习惯部分学生能够基本运用正确的呼吸和发声位置、自然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前期教学状况:学生的音准较好,能够准确演唱e小调音阶。歌谱中出现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二分音符、前十六后八分节奏、附点四分音符节奏等学生认识,掌握情况较好。问题与对策① 问题一:学生对带有哈萨克民族特色的歌曲情绪把握不是特别准确。对策:举例说明一些学生们熟知的哈萨克族民歌,并通过视频让孩子们进入音乐情境,了解感知音乐情绪。② 问题二:歌曲中加入了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在音准及声部和谐上有待提高。对策:首先引导学生初步聆听二声部的和声音响效果,在此基础上,用木琴帮助演唱,部分学生加入二声部演唱,其他学生聆听、逐渐加入合唱。教学方式与手段本课主要采用了聆听感受、对比、模仿等为主要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歌曲学习。导入环节:通过发声练习导入,使学生初步感受e羽调七声音阶旋律特点,同时解决歌曲b旋律。初步演唱歌曲旋律后,通过《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视频,使学生对哈萨克族音乐有初步了解。(2)旋律学唱:通过指音点拍,聆听思考,发现规律,师生接唱进行学习。(3)歌曲处理:通过通过聆听合唱版本启发学生思考,并尝试改变歌曲节拍进行演唱。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并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抒发对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地———夏牧场的热爱。过程与方法:能在感受、模仿、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识读乐谱,体验二声部演唱形式,树立准确歌唱的意识。知识与技能:能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