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25789

第三单元《登高》《声声慢》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130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三,单元,登高,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
  • cover
泣血含泪诉悲愁 ———《登高》《声声慢》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诵读理解诗歌,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 3、感受体味两位诗人在诗中表现的深沉浓郁的忧思愁苦。 重难点 品味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和沉重的家国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探究讨论方法指导 教学工具:多媒体 学习设想 1. 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 人深广的忧思。 2. 探究讨论。通过设计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通过思想的碰撞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诗歌,体味诗人的情感。 3. 方法指导。通过诗歌形象题和炼字题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 方式,规范的答 题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学生知道的有关“秋”的诗词引入新课。 二、知人论诗看经历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 生 写 诗一 千四百多首,其经历 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 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 人结 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 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 面了。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 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 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 《兵车行》、《丽人行》 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 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 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上疏言宰 相房琯事被贬。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 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即《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三别” 即《新婚别》 《垂老别》 《无 家别》 4、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 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 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 “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 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这时期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 呈吴郎》、《登高》 、《秋兴》等大量名作。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这已是 诗人漂泊在外第八个年头了。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 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 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四 、美读诗歌,初步感知 诵读指导:首句要读的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三联的“无边落 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木”“江”做延长音;第三联的“悲” “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具体安排有:体会诗意自由诵读,齐读,教师范读,男女生个一人诵读,教 师评价指导。 五、《登高》问题导学,合作探究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之景,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何种氛围 运用了 什么技巧 2、请分析颔联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书面) 3、宋人罗大经曾说颈联十四个字含有八层意思,结合诗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