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把握词的大意,感受词人所绘之景。 2.理解词的情感,体悟蕴含在词中的哲理。 3.品味词的艺术手法。 晏殊(991—105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同叔,谥号元献。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今存《珠玉词》。 作者介绍 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作品在歌酒风月的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 写作背景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了兴盛的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因为一首词中句式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本词是小令。浣溪沙,是词牌名。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派别,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浣溪沙 [宋]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整体感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整体感知 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凋落 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路 内容精讲 吟罢一曲新词饮一杯酒,(往事涌上心头,)(眼前)还是和去年一样的天气,亭台也和去年毫无二致。夕阳虽然美好,但终归要西沉下去而不能返回。 花的凋落和时光的流逝,都是令人惋惜而毫无办法的,只有归来的燕子,似乎是去年的旧相识。(我)独自在弥漫着花香的小路上走来走去。 深入探究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时节的景色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暮春傍晚时节 深入探究 以去年之景暗指去年之人及去年之情,看似写景,实则写情,暗含着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悲叹。 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是眼前景,词人由此触发对美好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赏析“夕阳西下几时回?” 新词旧景形成对比,抒发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伤。 深入探究 无可奈何花落去 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惋惜伤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 欣喜通达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深入探究 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 “徘徊”一词,生动传神,似赏景,亦似沉思,造成一种余味悠长的效果。 赏析“小园香径独徘徊。” 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落去”与“燕归来” 对比,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 这首词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暮春傍晚景色的描绘,流转着惜春伤时的惆怅,透露出对光阴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和通达。词中对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 主题归纳 运用修辞 拟人,表现作者内心孤独寂寞,唯有落花才明白那种情感用移情手法,表达了作者落迫无处寻知已的思想感情。 表达技巧 浣溪沙 [宋]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拓展迁移 两首词作者都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消逝的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在山河风雨中寄托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两首词中词人也都阐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