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植树问题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材 -出卷网-:河北教育-出卷网-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总结解答植树问题一般方法的过程。 2.了解间隔数的含义,知道解答植树问题的一般方法,能解答类似的简单问题。 3.在用植树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答其他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什么是植树问题?植树有什么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吧。 二、研究间隔数和棵数的三种关系 1.认识间隔 出示问题:学校计划在 40 米长的教学楼前种一排玉兰树,每隔5 米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 苗? 师:你怎么理解“每隔 5 米种一棵”? 师引导小结: “每隔 5 米种一棵”指的是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 5 米。 2.探究植树方式 师:需要多少棵树苗呢?请同学们尝试解决。 预设:40÷5=8 (棵) 师:可以怎样验证呢?请同学们画一画,看一看到底需要多少棵树苗。 (1) 只种一端 师:你有什么疑问吗?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种树有没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呢? 预设:有可能在起点处有个路灯或建筑,这时起点处就不用种树了。 师:这种“一端种一端不种”的植树方式简称为“只种一端” 。当按照只种一端的方式 植树时,你发现了什么? 师:当只种一端时,为什么棵树和间隔数相等呢? 汇报交流:为什么间隔数和棵数相等了? 师小结:只种一端时,每 5 米种一棵树,每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间隔数和棵树正好一 一对应,总长 40 米除以间隔 5 米求出有 8 个间隔,对应 8 棵数,棵树和间隔数相等。 师:回头看小兰一开始列出的算式,现在你想对小兰说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动手画图,明确了“间隔”与“树”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观察中发现只种一端时,间隔数和树的棵树正好一一对应,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 (2) 两端都种 师:想一想还有不同的植树方式吗? 预设:当起点没有物品遮挡时,在起点处也可以种一棵,这一棵树没有间隔与它对应, 所以,在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的基础上,植树棵数就比间隔数多 1,一共需要 9 棵树苗。 师小结:这属于两端都种,在棵树和间隔数一一对应的基础上多 1 棵,棵树=间隔数+1。 (3) 两端都不种 师:还有不同的植树方式吗? 预设:还有可能起点和终点都有障碍物,两端都不种。这时根据每个间隔对应一棵树可 以知道,最后一个间隔没有树与它对应,所以植树棵树就比间隔数少 1, 一共需要 7 棵树苗。 【设计意图】:在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发现两端都种 和两端都不种时,间隔数与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 3.对比总结三种种树情况 师:我们一共找到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方式。请你对比这三种植树方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不管哪种植树方案,都先算出间隔数。植树方式不同,植树棵树就不同。当只种 一端时,间隔和棵树正好一一对应,间隔数=棵数;当两端都种时,棵树比间隔数多 1,即间 隔数+1=棵树;当两端都不种时,棵树比间隔数少 1,即间隔数-1=棵树。 【设计意图】 :将三种种树情况放在一起,就是要凸显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间隔数”, 对比分析,更利于透彻理解,在间隔数不变的情况下,一一对应,就有了棵数与间隔数在不 同种树情况下的数量关系。 4.改变种树的总长度和间隔 出示问题:同学们在长是 90 米的小路两侧植树,每隔6 米种一棵,两端各种一棵。一共 需要多少棵树苗? 预设 1:我先算出间隔数,90÷6=15 个,题目中说两端各种一棵,那么棵树比间隔数多 1,15+1=16 棵,一共需要 16 棵树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