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33737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46312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PPT,20张,课件,月夜忆舍弟,诵读
  • cover
(课件网)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赏析诗句,品味诗词的意境美 体会作者诗风,把握作者的情感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作者简介 《杜工部集》存诗1400多首,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同情人民,如“三吏”, “三别”, “羌村”三首等; 二、热爱祖国,渴望统一,如《春望》《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等; 三、揭露统治阶级的种种罪行,如《兵车行》《丽人行》等; 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等。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文学常识 家大舍小令外人 谦词与敬词的用法,过去有个七字诀:“家大,舍小,令外人”。 先说“家大”。“家”是用于对别人称自己长辈和年长的平辈的谦词。例如自称父亲为“家父”或“家严”,母亲为“家母”或“家慈”,叔父为“家叔”,哥哥为“家兄”等等。 文学常识 家大舍小令外人 其次说“舍小”。“舍”本来是房屋的意思。如说“茅庵草舍”,“寒舍”,“茅舍”都是自谦之词。“舍”是用于对外人称比自己年龄小的家人用的谦词。凡是辈份小,年龄小的家人都冠以“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再说“令”。“令”是敬词,凡是称呼别人家中的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表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亲属为“令亲”,“令兄”,“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嫒”等等。 初读诗歌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shè 初读诗歌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初读诗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恰逢白露时节。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译文: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译文: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初读诗歌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况且。 未休兵: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译文: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品读诗歌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塞秋景图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品读诗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明明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