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3 课古诗词三首(第 8 页)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也仿佛与人相距更近。 注释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 烟渚 :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 .释水》:“水中可居者日洲, 小洲日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作者 孟浩然( 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 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 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 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 107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 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48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 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作者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 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 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 -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 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 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 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 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 49 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 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