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43591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21张PPT)

日期:2024-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27924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统编,语文,七年级
  • cover
(课件网) 登飞来峰 导入 诗人简介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别名:临川先生、王文公。在文学上,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王安石(1021-1086) 写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解题 登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攀登。 交代写诗的地点和诗歌内容。 初读 自由朗读 划分节奏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初读 反复朗读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解诗意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翻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应天塔,听说鸡鸣时分,(在塔上便可)看到太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诗意 不畏:不害怕。 望眼:远望的视线。 自缘:自然是因为。 翻译 不怕会有飘荡的云彩遮住了远望的视线,自然是因为(我)深处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 环境描写 抒发情怀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前两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写的? 思考 写塔极高,用了夸张的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鸡鸣见日升”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2.《登飞来峰》中,诗人站在飞来峰的高塔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思考 诗人的感受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登飞来峰》中,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思考 诗人借此抒发了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与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 4.《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 思考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5.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政治抱负? 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思考 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7.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思考 表明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主旨概括 诗歌借登临飞来峰上的塔,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志向之大,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拓展积累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励志的诗句 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收集表达进取精神的古诗。 谢 谢 观 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