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4443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设计

日期:2024-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195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 cover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和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 而本首诗《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大意是: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首句从昨夜的冷雨写起,其中一个“寒”字增添了冷清的意味,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也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言志,写的是自己,大意是: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冰心”指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玉壶”指用玉做成,晶莹剔透的盛酒器,形容人的纯洁与正直。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中高段,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基本能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通过平日课前背诵、日常积累过程进行一定的巩固。但大部分学生对古诗只是停留在背诵的层面,并没有真正理解古诗中蕴含的诗人情怀。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本首诗是送别诗,特点鲜明,情感真挚,是作者在被贬江宁,遇到途径此地的好友辛渐,挥笔写下的千古诗作。但学生对王昌龄的了解仅限于《出塞》这样的边塞诗,并不深入,甚至还很片面。因此,课前需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了解王昌龄,需要学生在品读中体味,想象中理解,吟诵中感悟,走进诗人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古诗三首》在本单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营造氛围等方法体现出人物的品质,更与众不同的是,学生仅仅通过诗歌的表面意思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精神。古人写诗是“由兴而起、有感而发”,所以打通学生古诗学习的门脉就在于与诗人共情,从作者的角度看待此诗,而这最好的桥梁就是走进诗人的人生,也就是知人论世。于是本单元第一个任务就是以三首古诗为文本基础的“以诗会友”栏目,带领学生由诗到人,既理解诗中表达的品质和情感,又延伸至对该诗人人生经历和精神的了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古诗中体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 1.在学诗的过程中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2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能默写这首古诗。 3.在了解王昌龄生平的过程中适当共情,理解“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感受作者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四、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解题会友 1. 谁能和大家说说这位诗人他名垂千史的称号有什么? 七绝圣手、诗家天子 2. 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叫? 他不仅写的好,而且是最好,这足以说明他在诗坛中的地位。 3. 学诗要从题目开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些什么? 送别:人们在送别时情绪往往是怎样的?难过的、不舍。你读一读 地点:诗人在哪里送辛渐?手指课题———芙蓉楼。 4. 生字教学: 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书空:书写时注意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 课堂学习单:工整、美观的把诗题补充完整。 古今对话王昌龄 【设计意图】1.为学生创设“以诗会友”的情境,带领学生展开古今对话,激起对古诗的兴趣,激起对王昌龄的好奇之心。2.解诗题。从诗题入手,引起兴趣。 板块二 读出音韵,初闻古诗 1. 古人云,三分诗歌七分读。下面就请同学们仔仔细细的把这首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 古诗不仅要读的正确流利,我们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