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47712

6.2《插秧歌》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1-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8次 大小:189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插秧歌,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必修
  • cover
《插秧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了解“诚斋体”的特点。 2、分析文中白描、比喻、衬托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分析诗歌中描绘的农民插秧劳作的情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赏析其中的表达技巧。 2、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解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诗歌: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些诗歌描绘的内容都是:劳动。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劳动的民族。三千年前,先民吟唱“日出而作,日入而归;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劳动,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在人民辛勤的劳作中,方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首描写劳动的诗歌,那就是杨万里的《插秧歌》。 (二)解题 1、所谓“插秧”,是指将稻秧栽到稻田里。歌:民歌。 2、展示稻谷由一粒谷种长成饱满稻穗的图片,让学生起来描述,进而了解插秧的基本步骤。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谷种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将其从秧田里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三)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四)初读感悟、粗通诗意 1、学生自由诵读,把握字音、节奏。 兜鍪( ) 蓑( ) 胛( ) 朝( )餐 半霎( ) 莳( ) 未匝( ) 2、学生来说诗意: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铠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 鹅儿们。 (五)品读诗韵、合作探究 1、结合种植水稻的步骤,分析这首诗具体描绘了哪些场景。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2、赏析首联“抛”“接”“拔”“插”等四个动词。 炼字题答题思路: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该字使用的手法 (3)展开联想把字放入原句描述景象。 (4)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1)“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一系列的动作。(揭示含义)(2)勾勒出一幅热火朝天、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分工明确,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3)“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一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名效果) 3、颔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整首诗前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请赏析。 明确:比喻,将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将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铠甲。 作用:头盔铠甲是战士打仗时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将插秧的情景比作战斗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