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50274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阳关三叠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30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998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阳关
  • cover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指导思想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阳关三叠》了解琴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培养对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并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的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古曲音乐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本节课以欣赏《阳关三叠》旋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歌唱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在歌声中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美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体悟,传承中国音乐文化,培养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增进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阳关山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 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而成的,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歌曲旋律悠扬古朴深沉,略带伤感,将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原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特别是“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寄托了对友人无限的关爱之情。 (二)、学生情况: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音乐基础相对薄弱,但上课专注度高,听讲认真,初三的学生经过近两年多的音乐知识学习,具备一定的识谱视唱能力,部分学生能够认识音符唱名,但对个别音高还不能完全准确演唱。根据这一特点,我从学习节奏,旋律,歌词这样的环节逐层深入,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再聆听感受歌曲送别友人时的真挚情谊。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及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2、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3、了解琴歌的艺术形式发展历史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音乐节奏旋律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2、对比欣赏独唱与合唱版《阳关三叠》不同音乐的表现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 对歌曲的节奏旋律进行探究学习,并用柔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演唱《阳关三叠》旋律时,注意力度,速度的把握和气息的控制 五、教学难点: 唱准歌曲《阳关三叠》中附点音符及八度音程 体会歌曲忧伤惜别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视唱法、听赏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长音练习 l,-d-m-l 2、节奏练习一: 1)手拍稳定拍,口读节奏型 2)看字母谱,按节奏演唱旋律 l,d mr d r r sl s ms smr d r r 3、节奏练习二 d l,l,l, s l, l, l,d m r d r r 1)学唱旋律 2)完整演唱A旋律 (二)、学习新课《阳关三叠》 1、简介《阳关三叠》创作背景及琴歌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 2、琴歌是古代文人用古琴自弹自唱的一种艺术歌曲。他们常常通过琴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关于琴歌的历史,从孔子抚琴而歌诗三百算起,它的传承至少延续了两千五百年。到了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已成为古代文人最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阳关三叠》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3、朗诵古诗,这首诗是作者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的。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表达了作者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