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 【文本解读】 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课文,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这两则短小的文言文,讲的都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课文共四句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二部分讲述了伯牙失去知音后“破琴绝弦”“不复鼓琴”。全文通过遇知音的欣喜与失知音的悲痛,体现了音乐之美,以及知音之间惺惺相惜的深厚感情。这则文言文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给读者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教材中的插图体现了故事中人物的神情状态,有助于烘托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课文;课文下面的注释,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资料袋”中的资料,可以用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背景,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了一件趣事,这则小故事流传甚广,其意直接指向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也即真知来自实践。课文刻画人物神态的语言准确生动,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打开了解读的另一个视角———传递美感体验的艺术视角。《牛》这样的美术作品,给不同的观赏者所带来的美感体验是千差万别的,从人的认知感受规律逐步体会与斗牛相关人物的不同美感体验经历,正是作为文本解读的必经之路。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能在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品读重点句想象情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结合“资料袋”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伯牙鼓琴 一、创设情境,回顾方法 1.导入:在古代,中国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门艺术分别是琴、棋、书、画,所以又称为文人四艺,或秀才四艺。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美,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聆听琴声,去体会一个有关于知音的故事。 2.师:请同学们回顾之前的学习,说说学习文言文的步骤。 提示:学习文言文要先读准,再读通,最后读懂。 二、初读古文,扫清障碍 1.出示课题:伯牙鼓琴 师提示学生关注课题中的重点字“鼓”,结合注释理解,并出示诗经中的句子“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加深理解。 师顺势提问:通过预习,你对“伯牙”有了哪些了解? 出示伯牙的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楚国人,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俞伯牙从小就很喜欢音乐,后来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师;他刻苦学琴,寄情山水,于自然中熟练地掌握各种技法。 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俞伯牙的作品。 师: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是谁? 2.出示语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师引导学生关注:两个主人公分别在干什么? 预设:“伯牙”在“鼓琴”,“锺子期”在“听”。 师引导学生思考:锺子期在“听”什么?文中的“之”指的是什么? 预设:“之”指的是锺子期在听伯牙“鼓琴”。 师:这则文言文讲的就是伯牙、锺子期和琴的故事。 3.出示学习提示: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文言文语言的停顿和韵律。 ◇读不准的地方可以做出标记,查阅工具书或与同伴交流解决。 (1)关注文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