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用浮的材料造船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24.25页内容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2.知道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二)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设计与制作木排(木排)模型的过程。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木排(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 (三)科学态度目标 1.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木排(木排)的任务,培养创新精神。 2.感受船的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发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难点:木排的制作和测试。 教学准备 教师:竹竿、木条、水槽、橡皮筋、螺母、课件。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上节课船的历史开始,我们进入了第二节课船的研究。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用浮的材料造船,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就会想到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围绕这个题目来的。 目标一、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目标二、生产生活需要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探索一:设计并制作一个木排模型 过渡:上节课,我们探索了独木舟的载重情况,在活动中你们发现了独木舟有什么不足? (预设:独木舟在水中不够稳定,可装载的货物也有限。) 师:如果可以,你们打算怎么改进独木舟? (预设:加大船体,增加它的底部面积。) 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竹筏图片。)这是什么?它是怎么制作的?(预设:木排,是将竹竿并排连接起来制成的。)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制作一个木排模型。 制作设计图,讲解制作木排的要求。 3.观看教师制作木排视频 探索二:测试木排模型的载重量 1.过渡:我们已经制作好了木排模型,那么木排模型载重 量如何?是否稳定?接下来,让我们测试一下。 2.在木排上放螺母,然后根据装载的螺母数量来判断木排的载重量大小。) 探索三:比较木排与独木舟的不同 1.过渡:我们完成了独木舟和木排模型的制作,也对它们做了载重测试,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独木舟与木排的不同点。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活动表格 3.小结:木排的底部比独木舟的底部更宽、稳定性更好、载重量更大,弥补了独木舟的部分不足,但也存在乘船者和货物容易浸水等问题。还要进行防水处理。 四、研讨: 用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改变船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刚刚我们比较分析了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它们给你们改进木排模型带来了什么启发呢?请大家课后继续改进自己小组的木排模型,下节课进行展示、评价。 五、课后拓展 继续改进自己的竹筏或木排。 六、教学反思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船的载重量、材料、稳定性等有了初步了解,并发现了独木舟存在的不足。本课通过设计、制作、测试与完善竹筏模型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相应结构对船功能的影响。在制作木排模型的活动中,要注意一次性筷子交错叠放,因为他的两头粗细不一;在测试木排的载重量时,选用的水槽尽量大一些,过小的容器会限制木排的长短,进而影响竹筏的载重量。在活动中未设计防水测试,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七、设计意图 1.通过展示独木舟模型,引导学生关注独木舟的材料及其特点,激发学生研究船的制作材料和结构的兴趣。 2.引导学生按照“思考—画图纸—制作”的步骤开展活动,提醒学生尽量按照设计图进行制作。 3.通过测试,让学生发现木排模型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改进埋下伏笔。 4.通过比较木排和独木舟的不同,引导学生体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船的发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