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解决问题(例5)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一年级下册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教学目标 1.经历减去相同数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初步学会如何审题,如何分析、解决问题,能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简单回顾,进一步体会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 2.会用圈一圈、算一算等方法分析、解决减数相同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策略,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 3.初步体会减去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标准的含义,为今后学习除法作铺垫。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会通过画图、列式等方式来解决一些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策略: 1、设计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活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以六一儿童节,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礼物为活动背景,通过“糖果装袋”“桔子装袋”“趣味小棒”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感受解决数学问题,就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2、抓住核心策略,渗透数学模型。在解决“桔子装袋”问题时,学生通过自主尝试,找到多种解题策略。在汇报交流环节,通过学生自述思考过程、学生提出问题、生生互助回答问题,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进行核心策略(列式)的理解时,借助实物桔子与学生列式作品进行对比,通过实物操作到抽象出算式表征的过渡。最后,将同学们的多种解题策略进行沟通联系,从而得出,几种方法都是在通过寻找“一个数里最多有几个几”这个关键点来解决问题,从而梳理出核心策略,更好地建构解题模型,为后续除法含义的建构做好铺垫。 3、联系生活、运用数学模型。通过“在生活中找一找用28-9-9-9=1来表示的例子。”以28个橘子,9个装满1袋,可以装满3袋,剩1个为例,寻找生活中的原型,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唤醒知识储备 展示学生课前学习单,回忆旧知。 师:课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已经解决了为糖果装袋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展示学生通过圈一圈、分一分、列算式、列表格、画箭头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一方面创设与新知相同的情境,分礼物,引起学生对于新知学习的好奇和渴求,另一方面,唤起学生知识的储备,明确学生知识起点,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阅读理解———收集数学信息和问题 核心问题: 从题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装满是什么意思? (二)合作探究———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想一想,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小组内借助学习单试一试。 合作要求: 独立尝试做一做。 小组交流说一说。 集体汇报议一议。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并及时收集待展示的学生作品。 分析解———汇报展示呈现多种解题策略 。 依次展示学生利用圈一圈、列算式、画箭头等方法的解题策略。 圈一圈 解决核心3个问题:①从哪里看出装满了3袋?②每袋几个?为什么是9个一圈 ③剩下几个? 列算式 28-9-9-9-9=1(个) 解决核心问题:①减法的意义。②为什么每次都减9,让学生明白减数相同。③减了几个9?减了几个9就是装满几袋。 画箭头 核心要素:解释19和10的意思,从哪里看出可以装满3袋。 对比观察———沟通多种策略的联系。 师:请大家仔细再看看这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不管怎样,都有9。(→)圈起来的是9,减去的也是9,因为都是要9个装满一袋。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