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71355

4.2《扬州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1-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125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扬州慢,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
  • cover
高中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背诵词作,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词人的悲情。 2.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情景导入 同样是江南名城,当柳永路过杭州时,他书写了江南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描绘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在柳永的笔下有声有色,有韵有味。 当21岁的姜夔经过扬州时,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情景?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欣赏《扬州慢》。 二、预习反馈 1.作家作品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入仕途,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谄媚逢迎侯门。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夔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写作背景 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商贾往来,文人荟萃。然而到了南宋,金兵屡屡南侵,而扬州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而屡遭战乱。故有辛弃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之说。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军突袭扬州,迫使宋高宗狼狈难逃,后由“绍兴和议”,双方停战。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撕毁和议,率军大举南侵,扬州再遭焚掠,元气大伤。1163,南宋遭符离之败。1176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姜夔经过扬州,眼见这座过去繁华无比的都市如今破败不堪,感慨万千,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三、知识讲授 任务一:阅读小序并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提示】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地 点:予过维扬 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作者心情:余怀怆然 写作缘由:感慨今昔 。 他人评价:有《黍离》之悲(黍离之悲:家国残破之悲思、昔盛今衰之感伤) 感情基调:低沉、悲凉。 任务二:诵读文本,结合注释,读懂大意。 学生自读,疏通大意。教师强调重难点字词。 任务三:师生讨论鉴赏词作内容。 1. 词人印象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现在是怎样的图景,作者从哪些角度描绘? 【提示】 过去繁华: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现在空城:看到———荞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视) 听到———清角吹寒(听) 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小结: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今日的扬州,虚实结合 ,今昔对比,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 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芜萧条景象。 2. 造成这种“今昔对比”(昔盛今衰)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相关词句,体味词人的情感。 【提示】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三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将废池、乔木这些没有知觉的事物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极端痛恨。 3.赏析: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提示】 内容上:由上片尾句的“空”引出“惊”,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凄清荒凉,令人心痛! 结构上: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