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71454

16.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29张PPT)

日期:2025-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24750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人教部,29张,上册,八年级,编版,初中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朋友说,人活着是为了吃饭;那吃饭是为了什么?吃饭是为了活着......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我为什么活着》的内容。 理解作者活着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走进作者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是“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论教育》《物的分析》等。 背景链接 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他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透过这篇文章可以窥见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重难字词 遏制( ) 飓风( ) 肆意( ) 濒临( ) 孤寂( ) 震颤( ) 俯瞰( ) 深渊( ) 星辰( ) 流转( ) 云霄( ) 呼号( ) è jù sì bīn jì chàn fǔ kàn yuān chén zhuǎn xiāo háo 词语解释 遏制: 飓风: 肆意: 濒临: 俯瞰: 流转: 制止;控制。 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紧接,靠近。 俯视。 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开篇提出总的观点,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第二部分(2~4):作者分别叙述了人生的三大追求即爱情、知识、同情心。 第三部分(5):总结全文,“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总写 分写 总写 文本探究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我为什么而活着 崇高而伟大的情怀 文本探究 开篇点题,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为什么而活,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一段与题目有何关系?说说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文本探究 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像飓风一样”说明感情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难”“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得文章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浪漫色彩。 文本探究 第二部分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 并列式 第2段:分写追求爱情 第3段:分写追求知识 第4段:分写同情人类苦难 文本探究 爱情可以带来喜悦,使人摆脱孤寂,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 知识可以增进对人类、自然和科学的了解,充实人类的精神,开阔眼界。 同情人类苦难,虽深感无能为力,但希望人类所受的苦难可以减轻一些。 作者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同情人类苦难原因分别是什么? 文本探究 第2段中提到的“深渊”指什么? “深渊”指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没有爱情的世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人于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