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字一词一句轻胜马,谁怕?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美读、品读、悟读三个环节,揣摩诗意,学习作者以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通过讨论和写作,分别从字、词、句三方面层层深入,把握词的情感和词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播放歌曲《醉拳》) 同学们,听完这首曲子,你们听出了什么?洒脱从容。凭着这份洒脱从容,诸葛孔明舌战群儒谈笑自若;凭着这份洒脱从容,关云长单刀赴会豪气冲天;凭着这份洒脱从容,苏东坡笑对人生宠辱不惊。这位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被余秋雨先生称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兄弟情深的苏轼;我们学过他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从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我们刚学过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我们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壮志未酬的苏轼。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定风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一代全才的魅力吧!(板书课题) 二、勾要,知人论世(多媒体展示)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浮沉,苏轼曾用这么一句话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三起三落,最高曾官至杭州太守,吏部尚书,而他却把自己平生的功业归于三个被贬的地方,这三个地方可谓苏轼在政治上最为失败最为惨烈的地方,但它们却给了苏轼更多的创作灵感和素材,也正是这三个地方成就了他文学的巅峰,人格的魅力,超然的态度,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就能充分体现他的超然与豪迈。 三、美读,化我入境(多媒体展示诗歌) 学习诗词,要注意方式,要多诵读。俗话说:“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就讲过:“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可见,“读”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有多重要,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读出诗词的“美”,大家要想象自己就是苏轼,把诗词中的淡定从容、豪迈旷达之美读出来。 ①请学生个读(要求:旁若无人、大声地朗读,把诗词的美读出来) (老师点评:读这首词的时候要准确地把握词人的情感。如:“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无所畏惧的心情,应该重读,特别应重读“任”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写出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一点伤感,可以读得平缓低沉些;“山头斜照却相迎”表现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乐观,可以读得欢快一点:“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作者不惧风雨,潇洒坦荡的品性,可以拖长“风雨、晴”字的读音来达到强调感情的效果) ②请全班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洒脱从容、豪迈旷达之美) ③放多媒体,老师示范配乐背诵。 总结:同学们感觉到美了吗?老师是感觉到了,诗词本身优美的语言,再加上我们读出的优美的韵律,更增添了美的意蕴,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品读,咀嚼字词 同学们,带着这份美好我们来品读这首词,请看:如果我们把全词的情感浓缩到词中一个字上,你会选哪个字,为什么?(多媒体展示,分组讨论) (1) “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孰难孰易,不言自明,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行走。可是作者却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多了!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认知水平,所得到的感悟结果是不同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