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香港回归 COURSEWARE RESEARCH INSTITUTE 课件研究所 高中语文课件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目标 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化目标 体会诗歌的多元主题,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思维目标 激发想象,体会超现实主义的写作特色。 审美目标 欣赏诗中鲜明而清澈的意象。 情景导入: 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 香港回归 超现实主义电影 香港回归 《天空之城》在“豆瓣电影Top250”排行48,豆瓣165万人打出了9.2的高分。 天空之城拉普达建在一棵大树上,依靠一块巨大的飞行石悬浮在天空中,上面是花园,有云朵优雅地穿过。“树”与“天空”这两个意象联合所营造出来的超现实主义意境,让无数影迷为之惊叹沉迷,也让人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在金钱、权力与人性的抉择上有了更多的思考。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树与天空》,同样是一个超现实主义作品,想象十分奇特,意境似乎也有点儿朦胧,关联着多方面的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香港回归 近些年来,现代诗歌日益趋于边缘化,很少受到大众关注。在特朗斯特罗姆获诺贝尔文学奖前,该奖连续15年未颁给诗人。为了让更多人能感受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魅力,我们想利用拍微视频的方式呈现诗歌的意境,并在微视频、画作上附上诗歌原文,利用网络媒介的传播力让更多人得到纯诗的心灵洗礼。 (注:如果技术支持不足,可以把拍微视频改为绘画。) 请你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策划设计完成这个任务。 核心活动任务 初读感知风格: 让人惊喜与惊奇的新鲜感 香港回归 活动任务一 了解拍摄对象,确定微视频或绘画的艺术风格。 探究1:诗歌开篇第一句“一棵树在雨中走动”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说一说它的特别之处。 香港回归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 理论根据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发掘人类的潜意识。 主张 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主要特征 超越现实可能的梦境,摆脱一切束缚的幻想。 超现实主义 香港回归 超现实主义画作欣赏 香港回归 作家介绍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著名诗人,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 他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他用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打开通往真相的新径。”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里,将欧洲古典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熔于一炉。 写作背景 香港回归 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长大。而斯德哥尔摩群岛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 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 细读进入诗境: 象征和隐喻构成的想象世界 香港回归 活动任务二 为微视频拍摄选场地、备道具。 香港回归 探究2:诗歌呈现了多少个场景?场景里包含了什么意象? 场景一:诗歌第1节,树在雨中走动汲取生命。 意象:树,雨,我们,果园,黑鹂。 场景二:诗歌第2节,树在晴夜等待雪花绽放。 意象:树,夜,我们,雪花。 香港回归 探究3:小组讨诗中的意象有什么隐喻和象征意义? 象征学告诉我们,人类善于通过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以某些客观存在或想像中的外在事物以及其他可感知到的东西,来反映特定的观念意识、心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