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 首,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中一个小洲时 的愁苦心情。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 合在一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二、学情分析 经过五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能够借助资 料了解故事的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为学习古诗做好了准备。在本课的学习过 程中主要是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借助注释、同伴交流等多种方式理解古 诗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会写生字“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画面美的同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以画入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 情,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感悟画面美的同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中蕴涵的情感,感悟作者的博大情怀。【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着老舍领略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 风光,欣赏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词三首》, 一起来欣赏月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山村夜晚的景色吧! 揭示课题《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学生齐读课题。 二 、学习古诗 《宿建德江》 教师板书:宿建德建 1.知作者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 世称“孟襄阳”。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位 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后提出要求: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 句。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3)教师强调“渚”的读音,及根据注释②,让学生明确“渚”的意思是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解诗题 (1) “宿”的意思是留宿; “建德江”是指新安江流经建德的一段。本 诗题目的意思是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 (2)重点指导诗题中“德”字的写法:书写时不要漏掉右半部分“心”字 上面的一横。 4.明诗意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客”是指诗人自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把船停泊在烟 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野”指原野;“旷”的意思是空阔远大。这两句诗的 意思是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 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野旷天低树”写的是近景,“江清月近人”写的是远 景。 教师板书:近景 远景 5.结合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提出问题: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夜幕降临,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 树还要低沉,江水清清,显得和明月很亲近。 6.悟诗情 (1)教师提出问题: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愁。 教师板书:愁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愁”是本诗的诗眼。 (2)教师提出问题:面对黄昏的日落,诗人为何会涌起“新愁”? 资料链接 孟浩然早年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最终在隐居和漫游中度 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宿建德江》写于诗人在长安应试失败之后,感觉自己 怀才不遇,于是开始了漫游的生活。 教师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