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去哪里了》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主要通过两种物质”--食盐和红糖在水中的变化来正确理解溶解一词,本节课属于课标中物质世界的范畴,研究物质的变化。生活中学生都听说过溶解,一年级时学生也探究过溶解现象,但只是停留在表象,只看到了盐、红糖和沙子在水中的不一样的状态,并不清楚溶解的概念。所以本节课指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亲历食盐、红糖的溶解过程,逐步自我构建溶解一词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实践活动,知道溶解的特征之一是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且均匀稳定的分布在水中。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红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推测食盐、白糖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探究实践:能观察、描述红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能用简单的图示、文字进行记录。 态度责任:表现出对生活中溶解现象的兴趣,认识到科学实践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红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进行记录,并推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描述溶解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记录单、食盐、红糖、烧杯、搅拌棒、玻璃杯、勺子、筷子等。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 从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研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师:(出示干净水杯、水壶,倒一杯白开水,准备好食盐、勺子) 师:今天带来了一杯水,水是无色无味的,如果老师往水中加入一些食盐,会是什么味道?谁来尝尝?请你来尝(用勺子舀一勺)。 生:用勺子舀一勺,尝味道。 师: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咸。 师:现在,老师搅拌一下,请你尝尝,什么味道? 生:又咸了一点。 师:如果充分搅拌呢,再尝尝什么味道? 生:很咸。 师:三次尝这杯水的味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生:越来越咸了,因为盐越来越少了,最后都融化了 师:追问:那盐去哪里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盐去哪里了》 (二)探究实践 师:大家觉得,杯子里的盐去哪里了呢? 生:在水里。 师:盐怎么到水里去的呢? 生:融化了,最后盐不见了 师:什么是融化呢?(生边说师边记录学生的课堂生成,并指导如何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这一过程)有同学说到了颗粒,那我们就用小圆圈表示食盐颗粒。 师:这是你的想法,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让我们一起用刚才的方法画一画,写一写,食盐在水中不见了的过程。完成记录单一 生:活动,画一画自己的想法,推测食盐再水中的变化。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对物质的溶解的前概念,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通过简单图示的画一画,呈现学生的想法,为后续的交流汇报做准备。 师:请学生上来展示交流自己的推测,食盐去哪儿了?食盐在水中是怎么消失不见的? 生:交流汇报。食盐先是沉到水里的,然后融化成水了,就不见了 生:食盐先是一颗一颗的,然后水会把食盐颗粒的边缘一点一点的融化不见了。 师:这是同学们的推测,但是食盐是无色透明的,水也是无色透明的,我们看不见它到底是怎么消失在水中的,能不能想办法让我们看见食盐在水中消失不见的过程呢? 生:给食盐染色 师:好像师一个好办法,但是色素进入水中后还是会和食盐分开,怎么办?能不能换一种常见的本身自己带有颜色的物质呢?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厨房里常见的物质。 生:红糖 师:你真棒,很会思考。那我们待会就用红糖来探究,物质究竟师怎么在水中消失不见的呢?(出示红糖,研究红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画一画写一写红糖和水的变化) 【设计意图】 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红糖这种物质,让学生经历亲眼看见溶解的过程,从抽象的想象到具象的表象认知,丰富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最后自主构建溶解的概念。 生:探究实验,完成记录单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