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家娃娃真幸福》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唱会并唱好歌曲,同时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并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歌曲内容简介 《彝家娃娃真幸福》是一首具有彝族舞曲音调特点的儿童歌曲。歌词简洁的描绘了彝族人民的服饰特点及彝族小朋友载歌载舞的幸福场面,尤其是衬词“阿里里”,采用了彝族特有的语言,既突出了彝族音乐的特点,又突显了歌曲边歌边舞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随着祖国日益强大,彝族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2.音乐特点分析 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为四二拍,五声羽调式,情绪欢快热烈,是由四个两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节奏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及四分音符组成,疏密结合却并不复杂。歌曲旋律、节奏采用重复及变化重复写成,其中第一、二乐句旋律、节奏完全重复,第三乐句与前两句完全不同,出现了前十六后八分音符节奏。第四乐句第一小节与歌曲第一二乐句的第一小节相同,第二小节与第一二乐句第二小节节奏相同,音高为上行纯5度。歌曲的音域为八度,旋律进行方面采用同音重复与小跳、级进相结合,起伏得当,使歌曲简洁流畅而情绪欢快。歌篇如下: 3.补充内容分析 《快乐的罗嗦》2/4拍,彝族风格的民乐弹拨乐合奏曲。是作曲家张式业根据彝族民间舞蹈改编而成。乐曲节奏鲜明简单,多由四分八分音符组成的弹拨乐合奏。 乐曲主题谱例: 乐曲主题由四个八小节的乐句构成,其中第一、二乐句完全相同,乐句主干音几乎全部由 d m s 这三个音组成,具有宫调式明亮的色彩,第三、四完全相同,是第一二乐句上方四度进行,具有羽调式较柔和的色彩。这个主题在整首乐曲中反复多遍,每一遍由不同乐器主奏,形成了音色、音区及力度的变化,民族弹拨乐器丰富的表现力使整首乐曲简单却不单调。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歌唱表现能力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轻声高位置地歌唱,多数同学在老师的提示下能控制音量,运用力度、速度等的变化表现歌曲内容及情感的能力较弱。 2.识读乐谱能力多数学生能较准确地识读由一个四分音符,两个八分音符以及一个二分音符等构成的简单节奏,比较熟悉字母五线谱,能较准确地模唱简单音组。在识谱方面有初步接触,不能做到自主识读。 (二)相关文化分析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阿里里”是彝族的语言衬词,彝族人民在唱歌的时候加上衬词可以突出人们开心、快乐的心情。“阿里里”也是广西百色隆林的方言,意思是“姑娘”,“啊哩哩”也是当地的民族音乐的一种曲调。 服饰:彝族有传统的五色文化,彝族人认为红、黄、蓝、黑、白五色是宇宙天地万特的本色和根基,因此,彝族的服饰也以此五色为主。由于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其服饰在质地、款式、纹式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参与本课聆听及演唱活动,能感受到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体会彝族小朋友在祖国怀抱中幸福而兴高采烈的生活。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中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体验:聆听感知、读准歌词、学唱歌曲、识读歌谱、拓展提升等学唱歌曲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练习轻声高位置地歌唱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较准确地演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第一段歌词,尝试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