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88151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复习《朝花夕拾》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日期:2024-12-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54次 大小:446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复习,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 cover
(一)简介 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创作年代:1926年陆续创作,1927年编定出版。 3.作品类别:回忆性散文集。 4.主要内容:收录了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阶段的人和事的十篇散文。包括: (1)回忆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 (2)回忆故乡生活的《狗·猫·鼠》、《故乡》。 (3)回忆求学经历的《藤野先生》、《范爱农》。 (4)回忆往事的《无常》、《父亲的病》。 5.作品特色: (1)回忆性: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2)抒情性:在叙述往事的同时,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如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恩师的感激,对旧社会的批判,对黑暗现实的愤懑等。 (3)散文特点:语言质朴自然,流畅生动,富有韵味。结构灵活自由,形式多样,短小精悍。 (二)作品主题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往日生活断片的回忆,充满对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怀念。作品在回忆往事中,抒发了对亲友、师长的真挚感情,展现了独特的风俗人情,并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和封建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1.艺术特色 (1)选材典型,小中见大,以小见大。 (2)语言幽默讽刺,辛辣深刻。 (3)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和社会现象。 (4)结构灵活自由,形式多样,短小精悍。 2.阅读方法 (1)抓住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第一篇:《狗·猫·鼠》 (一)主要情节: 文章以“仇猫”为引子,回顾了作者童年和青年时期与猫的恩怨,并借此表达了对欺压弱者、虚伪狡诈的讽刺和批判。 1.起因:作者听说有人说他是“仇猫”的,便开始回忆自己与猫结仇的缘由。 2.童年“仇猫”:作者童年时养了一只可爱的隐鼠,却被猫吃掉了,从此对猫怀恨在心,并开始报复所有遇到的猫。 3.“仇猫”的理由:作者列举了“仇猫”的理由:猫玩弄弱者,媚态十足,深夜扰人清梦。并以打狗的例子,反讽某些人用“精神分析说”来解释一切行为的做法。 4.“仇猫”的真相:作者从长妈妈口中得知,隐鼠并非被猫吃掉,而是被长妈妈误踩而死。 5.“仇猫”的转变:作者长大后,明白猫的偷鱼、拖鸡等行为是人们憎恶的原因,而如果自己打猫,反而会将憎恶转移到自己身上,于是改变了对猫的态度,不再打猫,而是驱赶了事。 6.反讽“指导青年”:作者将自己驱赶猫的方法与中国官兵对待土匪的做法进行类比,讽刺某些“指导青年”的前辈,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故意不解决问题,任由问题存在。 (二)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1.“我”(鲁迅): (1)童年时:天真善良,富有爱心,喜欢小动物,尤其是隐鼠,对猫充满仇恨。 (2)青年时:思想深刻,善于思考,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做出改变。 (3)成年时:洞察世事,善用讽刺,以幽默的语言批判社会现象和某些“前辈”的虚伪。 2.隐鼠:小巧可爱,不畏惧人,喜欢在地面活动,是作者童年时的玩伴和慰藉。 3.猫:狡猾凶残,玩弄弱者,媚态十足,扰人清梦,是作者童年和青年时的仇敌。 (三)主题思想: 1.批判封建思想:文章通过对猫的厌恶,影射了封建社会中某些人欺压弱者、虚伪狡诈的行为。 2.反思自身行为:作者从“仇猫”的经历中反思了自身的成长,并最终选择了理性、平和的方式对待猫。 3.讽刺社会现象:文章借“仇猫”和“驱猫”的例子,讽刺了那些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故意不解决问题的“前辈”。 (四)写作特色: 1.以小见大:以“仇猫”这样一件小事为切入点,揭露了封建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2.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猫和隐鼠的形象,以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