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导体与绝缘体 教科书 书 名:科学(冀人版)教材 -出卷网-:河北人民-出卷网-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知道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 2.科学思维: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创新思维; 3.探究实践:学会使用电路检测器、验电球来检测物体的导电性,以此来普及安全用电的知识; 4.态度责任: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无论实验成功与否都要认真对待,学会接受失败,在失败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学会质疑,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使用仪器检测物体导电性,知道导体与绝缘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判断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过程 【教学重难点】———巧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推动科学思维发展,落实探究实践活动;因此在原有的教学重难点上进行了三次整合,将更利于推动课堂内容的生成; 第一次整合:优化课堂导入,用触电的小玩具来派发礼物,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触电”,以此将学生带入电的世界; 第二次整合: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学生求知欲;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在课堂中以疑问为牵引,推动着课堂知识的发展。将活动1:什么物体可以导电,并在该环节中先进行预测到实验检测,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以此来通过不同材料来总结出导体与绝缘体的科学概念;在活动2:安全用电活动的提升是通过活动1中的材料设计来过渡,如果采用课本原先的安全用电环节学生会很直观的说出如何才能安全的用电,而不去思考为何要安全用电,这里的整合则是将我们自身作为实验材料去进行精确的思考、辨析与反馈,通过自身的经历来达到科学概念的生成,原来我们会触电是因为人体是导体,从而做到安全用电,珍爱生命; 第三次整合:整合课堂资源,检验课堂效果;课程的后半段我们都习惯让学生通过口述来进行学习总结,这样的总结会过于形式化,不能很好的检验科学概念是否生成、探究实践是否有意义、科学思维是否推向高阶,而第三次的课堂整合则是以现实情景为切入点,助力于高阶思维的发展,以常见的电动车充电过程中人员触电的现实环境为基础,将课堂推向高潮,致力于打造高阶思维的课堂,最终做到安全用电的普及。 【教材分析】———聚焦新课标设计理念,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2022版新课标的在设计理念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导体与绝缘体》一课中属于13个核心概念中的第3个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概念。 我们则可以根据新课标的各项要求去打破常规课堂的禁锢,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让学生更好的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去生成相应的科学概念,以此来推动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新课标中不难看出想要更好的生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则是以本单元中前面的四节课为基础,通过三次整合以电路知识为前提,然后合理利用“电路检测器”来生成“容易导电的物体—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绝缘体”的科学概念;在认知导体与绝缘体的关系中进一步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阶———为什么要安全用电”,如直接用该题目作为活动主题则会让学生陷入常规的思维中———触电会死亡”而不知为何需要安全用电,因此我在课程环节中做出整合用“人体会导电吗?” 来让学生从本质中了解到人体是导体会有触电的危险,所以要安全用电,在内容上的三次整合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学情分析】———以学生认知为前提,深化科学观念生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导体与绝缘体是有自己的判断———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这是学生都固有的概念,在课堂中该如何去打破常规重构更加合理的科学概念呢?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设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