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99067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潼关》课件(24张PPT)

日期:2025-0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13614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七年级,24张,课件,潼关,语文,诵读
  • cover
(课件网) 统编版(2024) 语文 七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 学习目标 1.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 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3.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4.背诵诗歌。 作者介绍 谭嗣同(十多65—十多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十多97年9月政变发生,被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变法六君子”。 十多岁的谭嗣同面临的祖国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为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写下了这首诗。 写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链接资料 整体感知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tóng sì cù sàn xián 整体感知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整体感知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久远 簇拥 拘束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整体感知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临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深入探究 前两句:(描写) 高云拥城,寂寥辽远 后两句:(抒情) 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潼关 绘景 抒情 深入探究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终古高云簇此城 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 秋风吹散马蹄声 深入探究 第三句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在诗人的笔下,奔腾的黄河,险峻的群山,都成了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它们的身上融入了诗人强烈的感受,也融入了诗人的思想、个性和人格,还融入了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改革家的壮志豪情。 河流大野犹嫌束 深入探究 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诗句所写的山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和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山入潼关不解平 深入探究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深入探究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十多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深入探究 分析诗歌的意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道巍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