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02561

4.2《扬州慢》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1-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114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扬州慢,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扬州慢》教案 学习目标 1、挖掘本词悲怆凄凉情感的具体内容。 2、学习本文中借景抒情、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黍离之悲”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挖掘本词悲怆凄凉情感的具体内容。 2、学习本文中借景抒情、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黍离之悲”和家国情怀。 一、课前预习 (一)题解 1.扬州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古天下闻名。瘦西湖,大明寺,茱萸湾,纵有无数美景令人心生向往,流连忘返,都抵不过扬州的月亮。扬州月亮有多美?“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只为一睹扬州月亮的风采,连隋炀帝都“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架六龙”。“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令人生出多少如痴如醉的想象。 2.慢 “慢”指慢曲。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二)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三)背景介绍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挚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抒发了《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二、课堂探究 (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习活动:初读文本,自主思考以下问题: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2.什么是“黍离之悲”? 3.找出词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可以多个) (二)【情感诵读】寻意象,析情感,赏手法 学习活动:有感情朗读文本,自主思考以下问题,分小组讨论交流完善,推荐代表发言展示,各组互补修正。 任务一: 1.思考文中“寒、冷、惊”由何而来? (寻意象 ) 2、找出今日之景和昔日之景,并概括景物特点。(要求:全面落实到每一句) 任务二:文中“寒、冷、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析情感) 任务三:文中是如何表达“寒、冷、惊”的?除了对比手法之外,词中还用了哪些手法来写?(要求:每一个句号,至少有一种手法)(赏手法) (三)【思辨悟读】比较鉴赏,辨析异同 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词概括所写城市的特点,并总结《望海潮》和《扬州慢》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的不同。(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四)【妙笔赏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