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03416

22.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4-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106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寓言,四则,穿井,一人,教学设计,初中
  • cover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一、解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则寓言(文言文),题目叫《穿井得一人》,谁来猜猜看题目什么意思? 2.看到这样的题目,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或联想?(生自由谈谈) 同学们有这么多有意思的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篇寓言。 设计意图:以题目入手,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复述故事 1.请一生读课文,你觉得哪些字比较容易读错? 溉(ɡài) 汲(jí) 传(chuán) 2.齐读课文,读出节奏停顿。 3.这则寓言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利用词语手册和书下注释复述一下故事 (主要由于丁氏的一句话被人误解讹传而出现随意传播,越传越离谱,到最后的解开真相,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而不是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设置了悬念。) 故事中有这么些人:人(板书) 丁氏、有闻而传之者、国人、宋君(点出重点字词:闻、传、国人) 打油诗:丁氏打井心情好,告诉别人得一人,沸沸扬扬满城知,原是多得一人力。 设计意图:简单梳理故事人物和情节,用打油诗趣味概括。 三、聚焦个人 1.再读题目,题目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缺了主语, 穿井得一人 丁氏穿井得一人--主人公就是丁氏,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丁氏上 找出主人公丁氏的句子: 划一划,读一读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点出重点字词) 这里用到一个动词--告:告诉 板书:丁氏--告 揣摩一下,丁氏是如何告诉别人的呢? 融入自己的想象,加入一些人物的描写方法(神态、心理描写) ( 地)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高兴地、兴奋地、逢人便说读 (板书):他是胡乱地告诉,胡·乱告,这句话没说清楚,是有歧义的。 2.文章由题目“穿井得一人”哪个字的含义而引发误解?“人” 这两个人字含义一样吗?人字含义丰富,一处代表的个人的人,二处代表劳力。 3.除了主人公丁氏,还有有闻而传之者、国人、宋君。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刚刚的方法,先找出每个人物的句子,在原句中圈一个动词,填一填( )地 ,再试着用一个字来概括 #有闻而传之者(传) 板书 想象:有闻而( 地)传之者 添油加醋地,以讹传讹 板书:讹传或谣传(流言蜚语、舆论的力量无穷大) #国人 (道) (板书) 想象:国人( 地)道之 茶余饭后,津津乐道 板书:乐道 #宋君: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但是宋君和有闻而传之者和国人不同,他是选择派人去“问”丁氏(板书) 想象:宋君令人( 地)问之于丁氏 实问(求实、务实、实事求是) 读一读,不同的人物读出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以主人公丁氏为抓手,教给学生品读人物,进而放手让学生试着归纳其他几个人物形象,通过填副词和用一字概括,言文合一,让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和特殊句式。 四、寓意探究 1.造成讹传的原因是丁氏的一句话表述不清而造成的,仅仅是因为丁氏吗? “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2.关注结尾: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作者: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和门客 3.读寓言似看山,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呢?寓意不是单一的,需要多角度的解读,多角度指的是对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道理。 寓意: ⑴丁氏的角度:说话要防止歧义。 ⑵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⑶国人的角度: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师:其实寓意就藏在下面的第一个注释中,它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我们不仅要慎行(谨言慎行),还要察传(明察传闻) 补充:严文井《关于寓言的寓言》 寓言特点:短小、哲理 概括:读寓言,就是在读生活,读寓意,就是在学做人! 设计意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